近期,有450多家直营门店的知名连锁药房鑫斛药房宣布调整价格模式——所有商品按出厂价顺加1%~14%对会员进行销售。据悉,为了维护价格,已有两款药品的厂家或代理商暂停向该药房供货。

记者观察发现,一方面,已有药店出于生存压力,选择主动降价并由此引发“鲶鱼效应”;另一方面,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公告称,零售药店、网络药店应不断推进治理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引导企业自主合理制定价格。行业人士表示,如果厂家“断供”变得普遍,药房的药品品类完整性将无法保证,低价卖药模式或难以为继,建议药店和药企多做一些沟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药店降价:“价格战”引发厂家“断供”

近日,一家药店的降价卖药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重庆连锁药店鑫斛药房对其销售策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明确按照出厂价顺加1%至14%作为标准定价,而消费者只需缴纳100元的年费成为店铺会员,即可按照低价购药。在对自家定价标准进行调整的同时,鑫斛药房还公开了厂家设定的进价和售价。

此举直接引发“鲶鱼效应”,目前当地已有药店也开打“价格战”以反击,甚至有的直接打出“无需充值,直接降价”的标语,大有一种互拼的架势。与此同时,也有药品生产厂家对鑫斛药房采取了“断供”,在其他连锁药店持续施压下,还有多个品牌厂商也在考虑是不是要对鑫斛药房采取一定应对措施。

业内热议:生存自救行为,后效待观察

这种现象在行业内也引发了热议。“这种新的‘卷’法说到底还是一种生存自救行为。”广州某药店一位经理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零售药店竞争日趋激烈,近几年来,行业内大型连锁药店都在奔着“万店”规模而去,通过自主扩张和兼并重组的方式不断扩大营销网络,行业连锁率、市场集中度都在逐步提高,中小型零售企业日子更为煎熬。“这算是一股新风,展示了药店经营新模式,赢得了消费者好评。”但他也表示,后效仍待观察。

也有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如果厂家对鑫斛的“断供”变得普遍,该药房的药品品类完整性将无法保证,届时低价卖药模式或难以为继。根据相关人士测算,即便鑫斛把药品毛利率降到了10%,但通过收取会员费和品牌效应带来的销售增长,也有机会把整体毛利率做到30%左右。“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转化足够多的会员,以及在部分厂家断供的情况下,找到合适的替代产品,保证品类的完整。”该人士表示。

“我觉得会员制的策略没有问题,只是执行上还有一些漏洞。”药赋能CEO、资深医药从业者邵清表示,鑫斛的做法略显激进,如果能够先在小范围试点后再推开,并且和药企多做一些沟通,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国家医保局:推进治理药店不公平高价

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公告称,国家医保局近日在浙江杭州举办了医药价格工作座谈会,副局长施子海强调,要深入研究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对药品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价格政策措施。发挥零售药店、网络药店等不同渠道价格发现功能,推进治理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引导企业自主合理制定价格,促进医药行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一位长期给药店做品牌管理的专家表示,如果连锁药店能够给患者推荐合理的用药方案,会大幅增加药店经营的药品品类,提高客单价。根据测算,在配套患者管理的基础上,单个用户一年的花费会明显提升,但能因此不去医院的话,消费者整体仍是获益的。

链接

创新药也盼能自主定价

记者了解到,创新药企也希望能自主定价。去年以来,医药界人士纷纷发声,提议改革现行药品定价制度。

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建议:在创新药定价上,建立以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基础和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真正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不对创新药价格进行干预限制,允许企业自主定价。

可以看到,政府对医药市场定价正逐渐放权。今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改革试点方案中,还提到“浦东新区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半个月后,一则《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鼓励高质量创新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文件在业界流传,国家层面也早将视角扩展到创新药的“生命周期”。去年,国家医保局对新冠治疗药价格做出指引,对新冠治疗创新药物进行了价格形成机制探索。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副司长翁林佳曾公开表示,在一款创新药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时,药品的价格管理相对宽松,或者赋予更宽松的市场调节政策;而当药品进入生命周期的中期,以国产仿制药来说,市场有相对成熟的药品制衡,主导定价在政府手中还是自己手中差别不大,医保部门则会更多地去关注它的可负担性。

今年2月,国家医保局对有关行业协(学)会下发了《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鼓励高质量创新的通知》,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有业内人士认为,创新药定价事关市场层面以及支付体系背后的结构性调整,最后一定会是多方协调的结果。

记者观察

打“价格战”之余应凸显“专业性”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的时候,全国零售药店总数为48.9万家,对应近14亿的人口总量,店均服务人数在3000人左右;2023年,全国零售药店总数约65万家,人口基数依然在,店均服务人数降至2100多人。再算上医药电商B2C和O2O的接连冲击,线下药店的客流量下滑十分明显。

“行业里好一点的上市连锁药店,经营状况好的时候能做到一家盈利负担一两家亏损;但如果是中小型零售企业,则可能面临五家里面只有一家盈利的局面。”有业内人士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不同区域,药店的生存境地也大相径庭,鑫斛所在的重庆就竞争十分激烈。

实际上,记者走访得知,实体药店的药价早就“坐不住”了,社区药店基本上每个月都在做促销,时不时喊出部分品类四折五折的口号,有的甚至“不赚差价”借畅销品类吸引客流。过去十年,零售药店已经彻底告别暴利,进入“贴身肉搏”阶段,价格调整是最直接的一步棋,但不见得是最后一步,因为要求配备有执业药师,所以“专业性”“便利性”值得进一步凸显,这才是实体药店的“安身立命”之本。

文/涂端玉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