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boss!This is Chinese sweet potato vermicelli.It tastes Q弹 smooth and delicious.”(你好,老板,这是中国红薯粉丝,它吃起来Q弹、丝滑,美味极了!)近日,一位大叔用“散装英语”介绍自家红薯粉的视频走红网络,虽然大叔英语说得不好,不会的词还会下意识地用中文替代,但认真努力说清楚每一个单词的样子,被很多网友点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视频中的大叔名叫韩德校,湖北黄冈市红安县人,2016年响应当地政府“能人回乡”的号召,从云南昆明回到老家创业,公司生产的红薯淀粉、红薯粉条受到好评,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去年公司开设了国际站,为了打开销路,韩厂长跟“00后”同事学英语、拍视频,亲力亲为推介自家产品,“我们农村实干家充满信心,想把中国的良心产品推荐给全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弃建材生意返乡 从零开始做起“新农人”

韩德校是土生土长的红安县人,父母是当地农民,他小时候经常帮忙干农活。1993年,他独自一人前往云南昆明打工,从摆摊到租门面卖百货再到做建材租赁生意,一步步白手起家。“有段时间建材生意很好做,我赚到了一些钱,经济上还算宽裕。”韩德校说,那时差不多年入百万了,一家人也打算在昆明定居。

“2016年,红安县委、县政府发出了‘能人回乡’的号召,我也收到了邀请。”韩德校说,一开始,他的家人是有些不同意的,“我有四个孩子,两个女儿在读大学,两个儿子还在读高中,一家人都搬回去有点不现实。”

那后来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呢?韩德校解释道,“我童年的生活经历,让我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外打工时,常常想到小时候在田里玩的场景,想到家乡的味道。人到中年,常会思乡,我和妻子说了想法,还告诉她,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农村里人越来越少,这样子怎么发展?我们这些人回去办企业,把家乡好的农产品做出来,家乡才会越来越好。”

说服了家人后,他给两个儿子办理了转学,带着妻子一起回到红安。经过一番考察,他在当地创办了公司,主营红安县的特色农产品红安苕(苕是湖北对红薯的俗称)制品,他自己带着员工下田干活、打苕粉、晾晒、装箱、搬运……什么活儿都干,亲力亲为。

“最开始创业的时候,产品生产线上总是遇到技术门槛。”有段时间韩德校很困扰,好在当地政府帮忙邀请了农学类高校的教授到厂里给员工们授课,分享经验,才最终突破了技术瓶颈。

2018年3月,他注册了商标“苕大哥”,采用传统技艺结合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生产红薯淀粉、红薯粉条,他也因此多了一个外号“苕大哥”,“家人总说我‘苕’,好日子不过非要回到农村下地干活,但我觉得在这里的前景是广阔的,到现在我一直觉得当时走的路是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扩大红薯粉销量 五旬大叔开始学英语

打开韩德校的视频,你会听到他用“散装英语”介绍自家的红薯粉和厂房:“hi~friends!this is our sweet potato vermicelli!”(你好,朋友!这是我们的美味红薯粉!)“this is my noddle factory!”(这是我们的面条工厂)带着口音的魔性发音被网友调侃,“第一次听别人说英文,说出了《亮剑》的台词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韩德校,刚过去的周末,他前往山里的红薯种植基地查看红薯的长势,一天也没有闲下来。今年51岁的韩德校,是红安伟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告诉记者,这些英语视频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拍摄的,因为公司正在做外贸出口,为了扩大销量,他想到了用英语拍视频的形式,“我是厂长,对我的产品负责,所以我想自己出来讲解可能更有说服力,让外国朋友更能信任我们的产品”。

不过,从小在农村长大,初中就辍学的韩德校,压根儿没学过英语,“这些英语单词都是公司的00后同事教我的,我也才刚刚开始学。”韩德校不好意思地说,“50岁开始学英语真是有点难,很多单词都记不住,只能反反复复硬背,没学过音标,所以发音也是‘中式’的,还带点口音。拍摄时大段的词是自己背的,一紧张忘了词,中文就会脱口而出。”

也因为这样,韩德校一本正经的产品介绍视频让网友忍俊不禁,评论区里好评如潮。大家惊讶于眼前这位大叔明明不善于说英语,但两个多月时间,已经坚持拍了55个英文视频了,台词背了一段又一段,视频的拍摄角度也一直在创新:从红薯的种植环境到厂房里的生产流程,从红薯粉的做法到口感,他介绍得头头是道……

让韩德校惊喜的是,他的账号很快吸引了3万粉丝,其中有不少外国朋友,还有外地做外贸的企业来取经,现在每天都能接到国外的订单,甚至有外国粉丝热情地指导他说英语,这也给了他继续做下去的动力,“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生产出很多优秀的本土产品,我想把我们的品牌推广到全世界,让各国朋友都能吃到地地道道的中国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出圈偶然中有必然”

“我们积极拥抱电商市场,在很多平台推广,2018年我们就拍视频了,当时还不成熟,拍拍产品、工厂、红薯粉的制作方法等,比较中规中矩,我自己也做直播,但都没有这次英文视频这么出圈。”韩德校说,“散装英语”出圈是意外,但偶然中可能也存在着“必然”——真正出圈的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好产品,是劳动人民的淳朴气质、农村实干家的真诚态度。散装英语背后,农村本土企业积极求新求变、拥抱更大市场的理念和行动,让网友们打心眼儿里感到“Good!Good!”

有意思的是,韩德校的视频出圈后,他还带着公司做售后的大爷大妈们一起学英语,“现在国外的订单越来越多了,我鼓励大家一起学,每天都能在厂里听到大家学英语的声音,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有用的!”

韩德校回忆说,2018年创业当年,公司产值达220万元;2019年,产值500万元,“当年产品还登陆了央视《乡村》栏目,在全国糖酒招商会上签下百万大单。”韩德校欣慰地说,去年,公司总产值已经达到1500多万,现有生产基地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红安苕种植基地720亩。

公司的发展,解决了当地农民所种红安苕的销路问题,也解决了一些农户的就业。韩德校介绍,公司采用的是“创业项目+扶贫车间+贫困农户”模式,把生产基地建在村里,农民靠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劳务务工得薪金,如此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助农模式。

让他骄傲的是,除了帮助当地农民,公司也一直在招聘从家乡走出去的大学生,“目前我们厂里有四名年轻的员工,他们有干劲不浮躁,愿意回到家乡踏踏实实地跟着我干,我觉得这个现象很好,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年轻人回乡,让我们的乡村越来越有朝气与活力!”

文/张冰晶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