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聘叠被子岗位的患者干得有模有样。

“三黄鸡一份,带去看爸爸!”近日,36岁的小柔(化名)工工整整地在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的“心愿墙”上写下了自己的心愿。为了实现这个心愿,她在病房参加了“代币治疗”,这是怎么回事呢?

女儿带着一份三黄鸡

从精神病区前往老年病区看爸爸

小柔是该院普通精神科三病区的女患者,长期住院。她的父亲则住在该院的老年病区。小柔知道,父亲一直特别喜欢吃三黄鸡。可是,小柔没有收入,而且根据管理制度,她平时也不能擅自离开病区去探望父亲。

今年,该院普通精神科“心·健康”护理品牌正式推出了社会技能训练活动。由于疾病关系,小柔和很多病友都没有工作的经历。现在,能在病区体验工作,还能领到积分和代币,让他们觉得新奇又好奇。

岗位有很多,有叠被子、擦桌子、垃圾分类、摆放药杯等。比如,病区里每天会固定推出4个叠被子的岗位,协助病友们整理被子。普通精神科三病区护士长叶华云告诉记者:“‘代币疗法’可以促进病人自我照顾和主动参加各项技能训练活动,简单有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是探索精神病人康复的一个新途径和治疗手段。患者的参与度很高。每个岗位推出来后,患者要先自主应聘,再接受培训。培训的时候,责任护士先培训小组长,再由小组长培训下面的组员。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岗位不是固定的,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岗位。小柔的积极性很高,应聘了叠被子等多个岗位,干得有模有样。”

每个月,普通精神科会举办虚拟代币兑换活动——同义嘉年华,小柔和病友可以拿着代币来兑换零食、饮料,或者兑换套圈等游戏的入场券。如果现场没有的“商品”,还可以在心愿墙上写下心愿。小柔端端正正地写下“三黄鸡一份,带去看爸爸!”

责任护士了解情况后,特地去为她买了一份三黄鸡,带着小柔前往老年病区看望其父亲。那天中午,父女俩在病房的“包间”里一起品尝着三黄鸡,父女俩都很开心。小柔的父亲感慨:很意外也很惊喜。

46岁的她第一次上班

“我想让爸爸和哥哥来看我上班!”

除了可以在病区里“上岗”,小柔的部分病友,还在评估病情后,得以到病区外“上班”。

“你好,药房往这边走。”“你好,请排队。”……在该院一楼大厅里,还有一批穿着红马甲的特殊志愿者,马甲上印有“康复志愿者”的标记。

46岁的小丽(化名)是8名“康复志愿者”中的一位。由于患精神疾病,她长期住院。尽管医护人员们费心安排,可平时住院的日子还是相对无聊的。前阵子起,她得到了一个机会——通过培训,到门诊大厅做志愿者,上班时间是9时-10时或14时至15时30分。

小丽在志愿服务的间隙,向护理部主任杨宝琴说起了自己的心愿:“我真想让爸爸和哥哥来看我上班啊,他们肯定想不到我这么能干!”小丽说自己从来没有上过班,没想到能在医院上岗当志愿者,经常会有人感谢她,这让她觉得自己很有用。

当小丽和同伴上岗时,医护人员还会动态评估病情,实时陪伴、辅导他们。

杨宝琴告诉记者,每个人都有价值实现的需求,普通精神科的患者也是如此。过去,普通精神科的很多住院患者每天就等着治疗、吃饭、睡觉,价值感缺失,也逐渐失去和外面真实生活的链接。自从在病区内外推出社会技能训练活动以来,病友们都很支持,积极参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病友们可以更好地体验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利于病情的康复,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李湘兰 文/摄

来源: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