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最早有“厂牌”概念,是从香港和台北先开始的,而香港作为唱片工业体系最早成型的地区,在厂牌建立和运营上都给内地乐坛以直接乃至深远的影响。

早在1990年,罗大佑就在香港成立“音乐工厂”,在一定程度上是滚石唱片的子厂牌。而宝丽金、新艺宝、正东与环球唱片错综复杂的关系,甚至贯穿整个香港流行音乐史。

而从香港唱片体系成长起来的陈健添、刘卓辉等,“北上”成立红星生产社和大地唱片,又深刻地影响了内地乐坛。曾几何时,香港乐坛除了环球、华纳、索尼、英皇等大型主流唱片公司,还有人山人海、非池中、维港、亚洲传声、89268等独立音乐厂牌,共同构建成相对完整的唱片工业生态。

2024年是粤语歌50周年,而香港独立音乐厂牌的起伏和变迁,也能折射出50年的沧海桑田。尤其近些年,香港乐坛式微,无论主流唱片公司还是独立音乐厂牌,都在努力求变和艰难生存。南都娱乐采访相关音乐厂牌主理人,以及粤语歌达人等从业者,从独立音乐厂牌的生存现状解读香港乐坛的流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

辉煌

从音乐人李劲松创立被称为首个香港indie label的Sound Factory开始,香港的独立音乐厂牌的业务就是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和推广各种独立音乐,同时致力发行及推广香港“地下”独立音乐。因为香港流行文化在当年的强势弄潮,在主流唱片公司和大牌歌手之外,独立音乐人和创作人也有了相对多的生存空间和机会,很多独立乐队也得以和天王天后合作,更多走入大众视野。

李劲松进一步成立“亚洲传声”之后,“人山人海”厂牌也横空出世,集合香港乐坛创作人、乐队和组合,业务涵盖作曲、编曲、作词、监制、混录、和声配唱、乐器演奏等工作 , 同时与香港主流音乐歌手合作无间。随后还涉足于文化艺术,先后推出多种纯音乐及较为实验性的音乐作品,深入到电影配乐、剧场或舞蹈音乐等。

当年的香港乐坛,独立音乐厂牌是先锋并且新潮的,但与此同时,内地乐坛已经在用另一种形式觉醒和兴起。滚石唱片投资“魔岩”和“中国火”在内地烧起摇滚热潮,嗅觉灵敏的香港主流唱片公司也不甘落后,当时的宝丽金属意“新艺宝”主理人陈少宝另外成立“非池中”厂牌,推出郑钧《第三只眼》等专辑。

但随着互联网的冲击,以及唱片工业和整体娱乐业的不断“北移”,香港乐坛音乐体系的总体“单一”和对于TVB等媒体的过度依赖,曾经辉煌的香港粤语歌在2010年前后迅速“没落”,只留下个别天王天后以及情怀在支撑;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小独立”“小清新”以及唱作人的广受追捧与香港乐坛擅长的商业化操作背道而驰,香港的独立音乐厂牌也在夹缝中左支右绌,目前只剩下维港唱片等在勉力支撑。

B

背后

粤语歌达人魅影王子一直是香港乐坛的观察者,他认为时代不同,集群式的独立音乐厂牌在当下的香港乐坛确实越来越少了,除了大唱片公司自身的运营模式,有实力有想法的歌手、乐队成立工作室和个人厂牌,反倒是更容易运作,诸如陈奕迅也成立了自己的厂牌EAS Music,并且签下首位艺人郭伟亮(Eric Kwok)。

抢耳音乐主理人C先生认为,香港的独立厂牌过去其实十年发展很快,原因除了跟其他地方一样的数字音乐平台、社交媒体和现场演出对音乐产业的影响之外,还有来自新一代音乐人求新求变、也希望“走出去”到更大舞台的关系。C先生分析说,香港曾经发达的流行音乐并没有产生百花齐放的局面,反而是大唱片公司独揽、缺乏小公司小厂牌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世代更迭,新一代的音乐人更多希望按照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发展,而这也符合新一代听众的口味。

C先生也指出,一些近些年成功的歌手或乐队,都喜欢以独立音乐厂牌的形式运作,比如 Serrini就坚持以自家音乐厂牌营运,林家谦则成立了Terence Lam Production & Co,魅影王子则指出张继聪夫妇则自资成立了厂牌“浅白本部”,方大同曾成立了个人厂牌“赋音乐”,而林一峰则成立了“音乐蜂”;而一些老牌的中小音乐厂牌,比如人山人海、音乐份子,也都纷纷转型。C先生认为在新兴乐队近年不断冒起的当下,以及在各类型有趣的音乐类型层出不穷的时代,香港的独立音乐厂牌面临一个新的机遇。

C先生和魅影王子不约而同提到了近年香港地下嘻哈音乐的崛起,摩四青年、YACK STUDIO是当下最当红的HIP-HOP厂牌,几乎不需要经过主流媒体的宣传,单靠社交媒体以及自媒体宣传就可以卖完演出门;相反,越是接近主流音乐风格、传统市场宣传模式的歌手或乐队,因为本地市场小、竞争大,反而发展艰难。另一个层面,诸如陈乐基、农夫、布志纶、邓智伟、Supper Moment等香港音乐人则先后选择了“北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

新生

虽然近些年香港乐坛有曾比特、炎明熹、张天赋等新生代的崛起,但总体已经不再是华语乐坛的强势力量。香港乐坛曾经在很长时间以粤语小调民谣、精致的日式流行翻唱、欧美新浪潮、流行摇滚等引领华语乐坛多年,并且有非常成熟的“造星”和“打歌”机制,但不客气地说,当前的香港乐坛即便放在华语乐坛的大背景之下,也已经不再是潮流和先锋的象征,粤语歌如何重振雄飞成为了华语乐坛的一道“难题”。

一方面是陈奕迅、杨千嬅等天王天后仍旧可以有超一线的票房号召力,另一方面又是曲风的单调单一、旋律的碎片化、叙事的混乱,以及主流音乐公司在演出市场的急功近利。“新港乐”基本都是昙花一现,有冒头的歌手也迅速被商业化裹挟,“北上”的歌手或者组合也并未有太多有说服力的新作品。香港乐坛甚至不如香港电影在小成本制作上的用心和胆识,这也和独立厂牌的缺失以及势单力薄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相比较内地和台湾地区的唱片及音乐公司,香港的大型公司已经显得滞后并且呆板。据魅影王子观察,香港索尼去年底成立了新厂牌Green Music,签了per se等独立歌手或者团体;英皇也成立了新厂牌288 Records,拥抱不同合作可能,推出了全新音乐合作企划《Re:Anthology》,但还是用独立乐队翻唱《玉蝴蝶》等经典歌曲开始。虽然这些大型唱片公司的独立厂牌尚未有很亮眼的成绩,但至少又迈出去一步,为未来孕育可能。

C先生主理的抢耳音乐从2016年推出“抢耳音乐厂牌计划”,到今年已培育了近100队独立音乐单位,给香港乐坛培育了很多新力量,比如The Hertz、per se、张曼姿等。据C先生介绍,该计划主要致力协助独立音乐人/乐队以厂牌模式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举办现场演出和市场推广的培训,以及校园和Livehouse的巡演。有了这个基础,他们还推出了前往海外音乐节演出交流和考察的项目,拓宽乐队视野,增加海外演出和发展机会。此外抢耳音乐正在规划在广东省演出的计划,希望很快可以推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据C先生透露,“抢耳博览”是一个国际性的音乐平台,邀请世界各地的新音乐人做展示型演出,邀请演出中介和音乐节搞手前来参加,从而推动演出的合作。此外“抢耳音乐节”先后有法兹、马帮、沼泽等内地乐队参与,与香港新生代音乐力量以及日本、韩国、印尼等地的音乐人交流;还曾组织“抢耳GoGoGo”,带领Higgo Raj、Esther Wu等新晋音乐人来广州及深圳演出,让年轻的音乐人们身着大湾区时尚设计师的作品,在数个具有文化气息的地点为大家展示风采。

香港乐坛并未沉寂,仍然会有新生力量以及组织不断涌现。虽然香港海有Clockenflap等最顶级的音乐及艺术节,但场地昂贵、缺乏中型演出场地,尤其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汇星”即将停业等都是不好的消息,但相信随着独立音乐厂牌及组织自主性的增强,以及数字化平台的全新业态,香港的独立音乐仍然会有新的机遇和生机。

采写:南都记者 丁慧峰 实习生 陈紫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