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因其身份的特殊与经历的传奇,成为新中国一位奇特的存在。

1959年12月,溥仪获得特赦之后,身份与生活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昔日的皇帝与高高在上的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唯一能够让溥仪安心的,便是眼下的生活。

可是,投入到新中国的生活当中,他遇到了种种问题与困难,当然,最令溥仪感到难办的便是他的户口问题。

毕竟,昔日的皇帝已经烟消云散,作为战犯,他又没有一个合理的身份,这在新中国必定寸步难行。

于是,如何解决溥仪的户口问题,成为他本人以及当时政府的难题之一。

幸亏新时代的政策为溥仪提供了解决之道,而且,溥仪的户口发生过两次重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隐秘存在。

众所周知,户籍制度是古代统治者管理臣民的方式之一,但新中国成立之后,户籍制度的历史使命却发生了转变。

它从统治的工具,变成了国家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国家管理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在1956年开始试点人口卡片制度。

这种制度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始实施,制度有着详细的规定,要求18周岁以上的人口必须有口卡。

而在1959年12月4日获得特赦的溥仪,此时已经53岁,无论是按照人口卡片制度的要求,还是出于生活便捷的需要,他都需要去派出所完成人口卡的登记、建立。

在妹妹韫馨家里居住一段时间之后,便在1961年3月7日,到北京厂桥派出所完成了自己的户口建档登记。

溥仪的特殊身份在户口登记时也显现了出来,关于他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住址,是一个让溥仪本人和户籍警察,乃至上级部门头疼的关键所在。

毕竟,溥仪没有念过任何学校,他的文化全部是由大学士教授,同时,他的家庭住址是在紫禁城。

如果把这些放到户口页上,明显是不合适的填写方式。

在综合考量之后,上级部门给出了答案,受教育程度一栏填写初中,籍贯写了北京,而住址写在了西城区赵登禹路32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有一点在溥仪的户口页上十分奇怪,家庭出身一栏,只填写了数字58,不知有人是否清楚这一数字的含义。

从此之后,溥仪的身份算是最终确定下来,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位公民,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第1位拥有户口的皇帝。

之后,溥仪的工作场所也从植物园换成了政协。

在政协工作时,他于1962年2月14日同人生当中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见面。

二人的结合也十分迅速,在4月30日就完成了婚姻登记。

从此溥仪算是有了正式的家庭与居住场所,身份上的再次转变,让溥仪需要变更自己的户口登记信息。

1965年9月7日,在妻子李淑贤的陪同之下,溥仪再次到派出所对自己的户口信息进行了相应的变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常理来说,一旦结婚,男子一般都是家庭户口的户主,但溥仪与李淑贤的户口登记信息上却正好相反。

李淑贤成了家庭的户主,而溥仪的户口页上,与户主关系一栏写的是李淑贤丈夫。

面对这样一种操作,溥仪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毕竟他特殊的身份,要想成为户主将会十分麻烦。

再者,对于失去皇帝大位都已经不关心的人,又怎会在乎一个户主的虚名。

至于户口页上的其他信息,没有较大的变化,基本维持了第1次户口登记时的原样。

唯独居住地点发生了变化,从当初的赵登禹路23号,变成了西城区观音寺甲22号。

地点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观音寺甲22号依然是北京市中心的位置,正好处在故宫与天坛中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溥仪算是安顿了下来,但好景不长,好日子溥仪也仅仅过了两年,便去世了。

他的妻子李淑贤,在1997年也因病去世。

死后的溥仪也被安放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也算再次享受到了新中国公民的待遇。

不过,在1995年,李淑贤将他的骨灰又安放在了清西陵附近。

虽然,溥仪是一位没有庙号与谥号的皇帝,但死后却能够靠近皇陵而葬,也算是一种安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