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以来,伴随大鲍岛、上街里文化休闲街区的打造,历史城区内的里院经保护、修缮后重焕光彩,构建起文化展示、传播、服务新功能,为市民游客带来城市文化新体验。近日,胶州路116号里院,“凤点头”(凤凰三点头)锣鼓点诞生地,新晋城市“打卡地”——“积厚里”正式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里院 承载历史记忆

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楼,它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而来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里院曾作为青岛中下层市民的民居形式而普遍存在。里院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西方近代规划模式,但每一个院落及其内部构成却兼具中式建筑的特点,其建造过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和青岛城市的历史变化。

胶州路的老里院是青岛老城区标志性民居建筑,其大多数始建于20世纪初。那些老院落历经沧桑岁月,积累下许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充满甜酸苦辣之况味,给人们尤其是老青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胶州路116号里院,又名“积厚里”,是我市一类保护传统风貌建筑,始建于1914年4月。其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沿用地边界呈“回”字型院落布局,是德占时期建造的规模较大、形制规整、人口较多的典型里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4年,胶州路108、116和126号为何生记所有。何荣生早年在青岛陵县路8号开设何生记。青岛近代自行车工业的开山鼻祖曹海泉,就是在何生记当学徒,给德国人修车,并学会了德语、日语。后来曹海泉自立门户,在山西路24号设立同泰车行,后购置胶州路75号和144号,扩大门面,成立同泰胶皮厂,逐渐成为民国岛城雄霸一方的自行车轮胎、零部件生产行业巨贾。

旧时候,一年一度的节庆“跑耍”大都以积厚里为主体组织,所谓“跑耍”,就是由高跷、旱船、秧歌(亦称地跷)的表演者组成的队伍沿街表演。近代青岛民俗文化中的“凤点头”(凤凰三点头)锣鼓点也诞生于此。

据记载,“凤点头”锣鼓点是由居住在积厚里的青岛商人李凤阁出资,邀请京剧鼓师蓝宝仁、林松涛等,在当时“胶澳锣鼓秧歌点”的基础上,结合京剧锣鼓创作而来 ,是典型的老青岛“土产”。

传承保护 里院重焕新生

随着时间的冲刷以及过度改建和使用,胶州路116号里院的面貌日渐衰落。据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使里院空间更具公共性,更好地展示历史风貌,发挥建筑社会价值,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将毛石基础、木门窗、木梁构架、电表、黑板、标语等历史印迹予以保留;根据刮取样本与档案查询,确定建筑外立面历史性门窗底漆为绿色,外墙为红砖错缝砌筑后外加浅色抹灰;在保证结构安全的情况下,保留内廊半地下一层所有的木质挑梁。2021年7月,青岛市秉承保存原建筑形制,保存原建筑结构、保存原建筑材料、保存原建筑工艺技术的原则,启动胶州路116号里院保护性修缮,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构件和历史信息。

历时近三年,2024年4月30日,沃德酒店集团在胶州路116号里院开设在青首家民宿酒店“观云里”。以独特的建筑风格、优质的服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青岛市民和游客带来全新的住宿体验,旨在为宾客打造一个集人文体验、智能服务于一体的雅致空间。依托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兼具里院特色和现代设计元素的建筑风格,将中式古典风格与西式现代元素相结合,为宾客营造独特而舒适的住宿体验。今天的积厚里经过保护修缮,展现出新的风采,以崭新的姿态续写青岛里院记忆。

来源 | 观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