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自然中创作

在秘境中生长

时隔七年,建筑师戚山山再度回到了腾冲,这个她职业生涯里程碑式的地方。

她在这里造了一座“躺着”的房子,没有墙、没有门,只有133级阶梯通向山林,远看,像消失在了自然中。就是这栋建筑, 拿下了当年的AIA美国建筑师协会建筑奖、ABB LEAF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大奖、亚洲建筑和设计奖杯奖,并获得国际杰出女性建筑师奖颁发的unsung hero award特殊荣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是这栋建筑之后,戚山山才正式踏向了自然的探索之路。二十年的建筑实践中,她在滇藏秘境造了十三间松赞,又在内蒙草原、黄河宿集建了许多看风景的房子。

从 获得哥大“百年学者”荣誉 ,到哈佛毕业后先后进入顶尖建筑事务所伦佐·皮亚诺、福斯特工作,再至回国 创立STUDIO QI ,在几乎由男性统治的建筑领域里,戚山山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GLE经典鱼尾夹克、速干圆领T恤、速干休闲长裤、户外高帮橡鞋

01

越消失,越自然

时隔两年,我在腾冲再次见到了戚山山。

和上次在她杭州家中的见面不一样,身处自然中的她更开朗、更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 IGLE经典风衣、印花连衣裙、Myrica系列低筒靴

着一袭 军绿色印花连衣裙 ,轻盈地穿梭在林中, 敏捷地爬上屋顶又跳下 ,看到几片不整齐的瓦片,还忍不住上手调整,神色间难掩珍惜之意。

眼前的这个建筑,就是让她第一次走入国际视野,在柏林拿下 ABB LEAF AWARDS 2019 (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建筑大奖)的作品,安之若宿·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栋建筑“卧倒”在山上,以黑色瓦片屋顶为面,用白色阶梯作骨,在宽不足十米、纵长超七十米的场地中,依山势匍匐向上,远看时建筑与山林、古镇融为了一体。

当年是什么让戚山山从扎哈·哈迪德藤本壮介等大咖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评委会的评语中可以窥见一二,“看似简单的几何线条化解了复杂的地势,令建筑呈现出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也许可以这样说,获胜的不是戚山山,而是她创造性的建筑理念与实践,即“让建筑消失于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GLE Myrica矮帮胶靴

“‍‍ 当你手扒在屋檐上,脚踏在瓦片上时, 就已经拥有了等同于走在山间的乐趣 ,‍‍你所有对于山的动态的感知就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出来。 ”

正如戚山山所说,当建筑消失的时候,自然便涌现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看没有入口、亦没有墙,自然与建筑的界限被模糊,原本隐于墙后的山林跃然而出。

人既可以通过133级阶梯直达建筑顶部,也可以在折线形的回廊中漫步向上。

复杂而多面的动线,将“游山”的乐趣尽显。

“退让于自然之后的场地拥有更为丰富的层次,就像一个公共空间一样,随时迎接着大家的进入并调动感知。”

风走来的脚步,在由远及近的树叶声中清晰可闻,捉摸不透的光在波诡云谲之下也拥有了形状,悠然踱步或是奋力向上,山野、建筑与人同频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更令人感动的是,在建造安之若宿七年之后,这栋建筑在时间的沉淀下拥有了全新的面貌。

“瓦片上长满了青苔,树木盖过了我们的屋顶,它已经像一个非常适应于这里环境的生命体,‍‍跟随着整个古镇的脉搏在呼吸。”再度回到这里的戚山山描述了所见之景。

有赖于自然的建造力量,一栋建筑在七年间 拥有了自己的生命轨迹。 它能与周边场域生动交互,和四季产生精神链接,似树一般扎根土地,向上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融于自然的建筑像是一个目的地的载体,而这个目的地其实又是自然本身。”

海德格尔曾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想,所谓的诗意在此已经有了很完满的诠释。

02

初行西藏时

心中就萌生了火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抵达腾冲的前天,戚山山还在西藏勘探项目,刚回来的她不见丝毫疲惫,笑着跟我说,“去西藏有六七十次了,还是这么喜欢。”

萌生“让建筑消失于自然”的理念不是偶然,答案就在西藏。

14岁时,戚山山第一次跟着父亲进了西藏。没有GPS、没有导航、大部分的路都没有高速,暴雨、爆胎、车卡在悬崖边……整个旅途就像历险记一样惊心动魄。

“到唐古拉山口的时候,我爸爸突然高反很严重,四周荒无人烟,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力量。”

这次经历,在彼时年幼的戚山山心中留下了烙印。她深觉人的渺小,开始敬畏自然,并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对西藏充满了别样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几乎每一年,她都会和父亲游历西藏。从基本的识别地图、衣着防护,到勘测地形、换轮胎修车……戚山山逐渐变成旅途中的“全能手”,她不会轻易被眼前的困难所阻碍,而总将视线留在下一个未知的远方,探索与挑战的精神成为前行最根本的“助燃剂”。

自然给予她震慑,也催化了她的成长。在哥大求学时,戚山山没有听从家里的建议,选择了更挑战的建筑系。“建筑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是‍‍通达所有专业的一个窗,很综合,又很未知,不会按部就班。我觉得这挺有挑战的,所以就选了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GLE女士衬衫领印花连衣裙

正如成功抵达的一个又一个西藏秘境,戚山山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也攀登了人生的不同高峰,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百年学者”、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优等毕业生,拿下唯一一个伦佐·皮亚诺建筑事务所研究人员的名额,去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工作……每一个节点都如此闪耀。然而,彼时快到而立之年的戚山山,并没有满足于在顶尖事务所里操刀世界级建筑的日常,她牵挂的还是自然秘境。

“做城市里的建筑有时候阻止了我与‍‍更自然的世界的连接,我始终想回到更加偏远、更具挑战,‍‍但又离自然更近的地方进行创作”。

放下,回国,也就是一个转身的距离。

03

从冰川到内蒙草原

她将所有作品献给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眼,戚山山回国已经是第十一年。

这些年,我们总能时不时地在媒体上看到这位建筑师的身影。报道中的她,要么在滇藏完成她的建筑实践,要么就在更远的秘境中探寻,有些地名甚至是因为她的作品而真正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海拔4200米的西藏然乌镇来古村她造了一座直面冰川的山居。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个项目史无前例地用23辆货车行驶12天运输43个预制模块,再在目的地完成组装,难度与挑战难以想象。

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深处,在仰望南迦巴瓦神山之地,一处居所拔地而起 ,至简的材料与质朴的外观让建筑消失在了雄浑壮阔的群山里,人自然地松弛之后,震撼与悸动便排山倒海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茑集图片拍摄者:唐徐国、王宁、大米、高大胆

去年,在辽阔的乌兰毛都杭盖草原,戚山山巧妙地用“蒙古包”的造型执笔飞蔦集。人住在解构、重塑后的“蒙古包”里,也就拥有了不同角度的草原观景位,窗前也许是羊正悠闲地吃草,也许是绵延无边的绿色,日常的温度细碎而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她又在乌兰察布演绎了大地的故事。28间客房打破固有的四面朝向,将风景变成建造依据,让空间流淌着自然,而人随时都能被景致包裹。

“我更像是呼吸着去做设计,‍‍我会闭上眼睛设想,作为客人想在这里感知到什么。比起单纯地做酒店,‍‍我更愿意创造新的一种生活方式与体验空间,人在一个‍‍远方能够生活、‍吃饭、看风景、有体验”,无论何地何处,戚山山都将对自然柔软的感知融在了作品中,而她所有的作品又都像“隐士”般留在了自然里。

04

做一个“探索者”

自然秘境中绽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戚山山说,这11年间她对自然的感悟有了飞跃式的成长。每接到一个新项目时,小时候住在西湖边爬山的场景总是反复地出现在她的脑海中,她不仅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努力通过自然的力量去寻找到内心的舒适与平衡。

而时常穿梭于城市和自然的特殊工作性质,让她爱上了既有功能性又有设计感的AIGLE。一身轻便的衣服,防风、防雨,无论是勘探场地、测绘图纸,还是盯着工地,都能满足完美适配,而法式的简约设计又能让她时刻保持风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择AIGLE也代表着她的初心,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戚山山还是能像最初那个住在西湖边的女孩一样,对自然抱有好奇心与探索欲,穿上一件舒适的衣服,就能随时向秘境走去。

这些年她在西藏、内蒙古、云南等秘境的建筑实践,是时间的回响,更是自然强大的吸引力所致。而她,只做一个探索者,尽情地在秘境中绽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编辑/外滩君

图片/思宇 视频/学叔、王梓安

部分图片来源于安之若宿·山、飞茑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 THE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