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是建国后我军打得为数不多的几次战争之一。和抗美援朝、对越反击战相似,都是在国家领土和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出于保家卫国的目的被迫打响的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抗美援朝期间,我国有两百多万军队出动,参加作战的名将更是不胜枚举,彭总、邓华、韩先楚、杨勇等将帅都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是重要的指挥员;而79年反击战时,许世友和杨得志也都是55年获封的开国上将,分别担任两线总指挥,率数十万大军作战;唯独62年对印反击战,前线的主要指挥员是54军军长丁盛,他在1955年只是少将军衔,62年时有些名不见经传,为什么让他来参与指挥这次重要的对外作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战争性质虽然是反击战,但是和对越作战以及抗美援朝相比,我军动用的总兵力和战争规模都极其有限。对印作战,解放军部队共计出动约4万人。出于特殊的地形原因和艰难的作战、补给环境,出征藏南边境的我军部队只能由附近部队组成,而丁盛的54军在四川驻扎,为国出战在情理之中。当时处在六十年代初期,抗美援朝结束不到10年,我国国内能征惯战的名将众多,但中央决策确定之后兵贵神速,丁盛离前线近,54军自身实力不俗,由他指挥了对印作战中关键的瓦弄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点原因,丁盛当年虽然对外名气不大,普通老百姓更熟悉的是元帅、大军、上将,但事实上丁盛在军内是一员名副其实的虎将,很深首长器重。丁盛1955年虽是少将军衔,那是因为资历较浅年纪尚轻,还没有完全施展出他的军事才能。而到了对印反击战时,丁盛将军的指挥思路及才能已经完全成熟,他的54军也是我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解放战争后期,丁盛已经有令首长欣喜的表现。在49年四野南下作战中,以一敌四大战白崇禧桂系主力四个师的135师,时任师长正是丁盛。丁盛的大胆指挥,为大部队创造了战机,使得林总下定决心在衡宝战役中全歼白崇禧主力部队。被称为我军军神的刘帅,对于丁盛的过人胆略赞赏有加,称赞他的行动为“腰斩七军”(即桂系主力钢七军),丁盛的实力可见一斑,3年后丁盛以军长身份率领54军入朝,在金城等战役中痛击联合国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62年对印作战,别看丁盛将军当时的军衔不高,但是真实指挥水平却并不亚于一众开国上将,后来的发展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先后担任过广州军区和南京军区司令员,跨了两个大军区,这在当时通常是开国上将级别的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来说明一下62年战争的指挥形式:丁盛战功最高,但他其实只是一名前线的指挥员,很多人提到对印反击战,以为丁盛就是我军的最高指挥员,事实并非如此。前线的最高指挥员是张国华中将,丁盛在其中承担了重要指挥任务;而在北京还是有统帅部的,当时刘帅是战略小组的组长,提出了对印作战的整体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他之外,战略小组成员还有徐帅、粟司令等“战神”级将帅,负责整体谋划和决策(一说为军委副主席林帅,但62年林帅正在养病,理应关联不大)。严格来说,丁盛少将并非此战的最高指挥员,在他的上面还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以及军委领导下的在北京的指挥中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对印作战的实际战果来看,我军以少胜多,以伤亡一千余人的代价,打掉对方3个整旅,歼灭印军近九千人,其中俘虏3900多人。尤其是丁盛将军指挥的瓦弄之战堪称经典,是建国后公认“性价比”最高的一次对外作战,虽然规模远不及抗美援朝和对越作战,但我军展现出的作战能力和对不轨邻国的威慑能力,令国际社会印象深刻。丁盛和张国华等将军获得盛赞,印军对“54”这一番号尤为忌惮,把该番号作为军事训练和演习的假想敌,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走出丁盛所部给他们造成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