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七千年前

沈阳就有了新乐文化的孕育

而随后的几千年里

中原华夏的农耕文明

来自蒙古草原的游牧文明

以及白山黑水间的渔猎文明

在沈阳这片土地上融合激荡

碰撞出绚丽多彩的文化

也造就了如今沈阳的多元与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多元文明碰撞,城市应运而生

回顾历史的长河

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势力

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重大威胁

从秦汉的东湖,到两晋的鲜卑

从盛世大唐的契丹

再到赵宋时期的金朝

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

都曾虎视汉族王朝的统治

甚至逐鹿中原建功立业

直至清廷定都北京

建立了全国性正统王朝

创造出王权时代最高,也是最后一次巅峰

女真与大明的对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真与大明的对峙

多元文明的历史碰撞中

让城市应运而生

公元前284年

燕国大将秦开北伐东湖

为大燕拓疆两千余里

占据今辽宁全境及朝鲜半岛北部

并于小辽水(即浑河古称)北岸筑候城

以守卫边塞

沈阳肇兴,由此而始

也从这时起

开拓进取就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五里河公园中的秦开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里河公园中的秦开雕像

候城创建之初

就是辽河平原的战略要冲

它东连高句丽与秽貃故地

西隔辽水与蒙古草原相望

向南紧靠郡治襄平,也就是今天的辽阳

向北直通东北平原腹地

而两千多年来

沈阳的城市中心也一直未变

1993年考古学者发现

候城遗址就在沈阳故宫北墙外

从而复原了那段伟业丰功

公元前221年

大秦帝国统一中华,置三十六郡

候城隶属辽东郡

至于唐代,候城更名沈洲

公元1297年,即元大德元年

改沈洲为沈阳路

“沈阳”一名首登历史舞台

大明洪武时期

沈阳路又改为沈阳中卫

实行屯田并加强军事戍卫

由先秦至明的一千六百年

无数风流俊杰在辽沈大地奋起争雄

沈阳这座城市也凭借

无与伦比的战略地位

成为辽河平原与中原、蒙古、东北亚的交流中枢

一座军政与经济并重的城市逐渐形成

而真正将沈阳推向巅峰的是

大清王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努尔哈赤像

关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1621年,努尔哈赤已攻下辽阳

并已定都于此,建设东京城

他于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

于东门里修建弥陀寺

于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

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

用以保龙脉王气

但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

城中的龙脊梁未被压住

于是龙拱腰飞腾而去

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

努尔哈赤为此郁闷不已

一日,忽有人来报

说是他家附近树林落下一只凤凰

努尔哈赤急忙带人前去察看

刚刚走近,凤凰突然腾空飞起

直向沈阳方向飞去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

努尔哈赤遂请风水先生前往沈阳勘查

发现沈阳当真一个龙脉宝地

最终努尔哈赤决意定都沈阳

由此奠定了问鼎中原的王业根基

也留下了沈阳“凤落龙潜”的传说

沈阳故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故宫

中国历代历朝的建都建城

风水都是首要标准

沈阳东依长白余脉,西通辽河

辽河又通大海

称之为“风水宝地”,名副其实

而实际上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更多的是战略层面的考量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有记载:

沈阳四通八达之处

西征大明,从都尔鼻渡辽河,路直且近

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

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

但无论是故事传说

还是文献史记

都说明了沈阳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沈阳故宫俯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故宫俯瞰

1634年,皇太极尊沈阳为“盛京”

1657年,顺治皇帝又以“奉天承运”之意

设“奉天府”

一千七百余年的光阴流转

沈阳完成了从军事卫所到一国之都的跨越

确立了今日其东北中心城市的地位

也因此留下了韵味厚重的满族文化特色

成为沈阳不可磨灭的城市基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近代化进程开启,沈阳工业城市奠基

1906年,奉天正式开埠通商

沈阳开启了城市近代化的历史性进程

但奉天的开埠通商

并非是列强胁迫下的逼不得已

而是中国有识之士

“外争利权,内促富强”的挺身而出

自1902年至1931年

沈阳最大限度维护了国家主权

并以打开国门、吸引外商

培育了中国的民族资本

让东北迎来了经济的第一次奋起

进入民国时期

沈阳更为繁荣

成为可与天津、上海

相提并论的国际化都市

但国力微弱,注定那是一段沈阳的屈辱岁月

1905年,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取南满铁路及附属地

并在铁路两侧附属地大力开发以榨取中国资源

至今在中山广场以及中华路沿线

还留有众多殖民色彩鲜明的建筑

小南天主教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南天主教堂

南满铁路以西区域

日本侵略者则建立起大量工厂

铁西工业区由此而兴

日本占领东北全境后

更视“铁西为满洲之心脏”

到日本战败投降前

沈阳铁西已成为日本海外最大的工业基地

沈阳站前身,南满铁路的奉天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站前身,南满铁路的奉天驿

清政府及后来的奉系军阀

为对抗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

在满铁附属地东侧 大力发展开阜用地

在20世纪30年代

奉系在沈阳城东规划“大东新市区”

这一时期诞生了

奉天造币厂、东三省兵工厂

八王寺汽水公司等大批新式工厂

让大东就此成为沈阳民族工业的发祥地

东三省兵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三省兵工厂

辽宁总站,即沈阳北站前身的周边

以及东北大学旧址区域

奉系当局又兴建西北工业区

这里就是今天的惠工广场

在西北工业区以及东北大学的合力推动之下

也催化沈阳向北的城市化扩张

最终催生了如今的皇姑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俯瞰惠工广场

外国列强与民族资本的对决

也深刻地影响了今天沈阳的城市格局

让沈阳分别向着东西两个方向发展

形成了沈阳如今东西长南北短的城市架构

东北大学旧址,今辽宁省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大学旧址,今辽宁省政府

民国时期的沈阳

充满挑战和机遇

无数豪杰人物相继登场

上演了一幕幕传奇故事

留下了

赵尔巽公馆、常荫槐公馆、杨宇霆公馆

汤玉麟公馆、张作相公馆、于学忠公馆

等众多名人故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汤玉麟公馆

但最著名的还属张氏帅府

张氏帅府,又称沈阳大帅府

位于沈阳故宫南侧约两百米

是奉系首领张作霖

及其长子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私宅

也是目前东北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

张氏帅府始建于民国三年,即1914年

总占地约3.6万平

坐北朝南,呈“目”字形

是一座仿王府式建筑的三进四合院

无论是位置,还是形制

张氏帅府都体现出了

中国传统的家国天下思想

彰显出一代枭雄人物的地位和心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大帅府

今天

这些各具特色的民国建筑

隐藏在繁华的城市中

静静地诉说着当年的风云故事

民国的沈阳

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

到1938年,沈阳人口已达78万之多

城内马路、电车轨道、广场公园相继修建

下水道铺设、煤气发展计划也顺利完成

迅速发展的工业

为沈阳日后“工业长子”的地位打下坚实根基

1932年的沈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的沈阳

民国的沈阳

也有寒气彻骨的悲哀

民族资本在与列强的对抗中

步步艰难、屈辱不堪

尤其在“九一八”事变以后

沈阳彻底沦陷,陷入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

然而

无论是顺应时代的主动开阜通商

还是民族工业的勃兴与反抗

又或者是战争中的隐忍蓄力

民国时期的沈阳

让我们看到了沈阳这座城市的

自强与坚韧

也终于在1948年

迎来了新的曙光

3

沈阳工业文明的辉煌

1948年11月,沈阳迎来解放

回到人民手中的沈阳

迅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沈阳重工旧址,今1905文化创意园

沈阳新生

立即踏上新征程

承担起为解放前线“供氧输血”的光荣任务

为全国加速解放提供了 有力 的后方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初期的沈阳

人口已超过百万

城市化率更高达50%

外加完备的工业体系

和临近港口的地理优势

得到了国家不遗余力的支持

沈阳因此迅速成为

以装备制造业为基础

工业门类齐全、 大中型企业集中

配套能力强、 产业基础强的

新中国工业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工业博物馆

这一时期的铁西

站上了沈阳最闪耀亮眼的C位

建国后的第十年

铁西已拥有1000多家工厂

其中212家为大型国企

103家为县团级以上企业

有铁道专用线57条

凭借强大工业实力

沈阳为新中国贡献了

中国第一枚国徽

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

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

中国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

中国第一台大型起重机

中国第一台蒸汽拖拉机

中国第一台大容量解体变压器

中国第一套万伏高压线圈

中国第一台风冷电固式空压机

中国第一台5吨蒸汽锤

等200多个“中国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梅文创园,原铁西红梅味精厂旧址

在崭新的时代里

沈阳依然是军事重镇

依然是东北的交通枢纽

却也有了新中国“工业长子”的新身份

“东方鲁尔”的地位就此确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铁西工人村

这一时期的沈阳也诞生了

全国人居的典范——工人村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成为那一个时代的“豪宅”标签

工业腾飞为沈阳注入了强烈的金属质感

奉献与拼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并成为沈阳城市精神图腾最为重要的内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历史大潮滚滚向前

曾经的辉煌也迎来了中场的落幕时刻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沈阳老工业基地被落下了

机器老化、产能过剩、产品单一、技术落后

老国企逐渐陷入困顿窘境

沈阳曾经辉煌的工业

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上世纪末

沈阳铁西90%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90%以上

而当磨砺与考验来临

沈阳骨子里的自强与坚韧

再次迸发出新的力量

一场变革随之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

沈阳启动铁西“东搬西建”工程

十年时间

240余户企业陆续从铁西老城区

迁搬迁至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沈阳工业血脉自此西移

也再一次拔锚启航

200余家大中国有型企业改造重组

建成了100多个中外合资合作项目

沈鼓、沈重一大批领军企业凤凰涅槃

雄厚的工业基础

与新思维、新科技的碰撞

再一次迸发出勃勃生机

2016年

沈阳铁西第二轮“东搬西建”启动

铁西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

又踏上了新的台阶

主城实现了宜居迭变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则承担起工业引擎的使命

曾经的“工业长子”

继续肩负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任

产业新浪潮之下

铁西新区 4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正铺展开一幅沈阳振兴的全新画面

宝马铁西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马铁西工厂

随着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沈阳继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

又晋级为东北的科技创新中心

宝马、沈飞、新松机器人、东软等高新企业

为沈阳制造业的中流砥柱注入新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飞研制的航空母舰舰载机

歼31、歼15、蛟龙号

120万吨乙烯机组

“太行”军用航空发动机

见证着沈阳从制造走向智造的新篇章

沈阳的城市发展也迎来了新的传奇

4

沈阳跨越千年浑河

在全新的时代

沈阳突破了东西发展的限制

开始跨过千年浑河

上个世纪90年代

浑河就已经被沈阳定义为城市内河

近三十年的时间中

浑河上已经架起了十七座跨河大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浑河南岸逐渐成为振兴沈阳的新舞台

2008年,奥体中心承办北京奥运会足球赛事

2010年,东陵区、浑南新区、航高基地合署办公

形成建设大浑南的新格局

2011年,沈阳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

浑南进入地铁时代

2013年,十二届全运会落地浑南

2015年,沈阳市政府搬迁至浑南,新南站运营

2017年,辽宁自贸区落址浑南

2019年,沈阳地铁9号线开通运营

浑南并入沈阳地铁网络

2020年,“二环南移”工程陆续完工开通

2023年,沈阳地铁2号线南延线、4号线开通运营

冬运会落址浑南王家湾

浑南的主城地位一步步确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浑南莫子山

浑南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

全城关注

诸多利好政策带动了

浑南的建设发展

四馆四厦相继落成

中央公园、莫子山公园惊艳亮相

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也进驻浑南

动漫产业基地、国际软件园

物流园、电商产业园

新松智慧产业园、沈阳国际设计谷

东软医疗产业园风云际会

浑河南岸成为新一代沈阳弄潮儿

书写丰功伟业的广阔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中

沈阳正式提出构建

“东山西水、一河两岸、一主三副”的城市格局

沈阳在兼顾东西的同时

确立向南北发展的战略

浑河南岸的发展脉络更加明晰

在2021年

91平方公里浑南科技城的规划推出

又为浑河南岸的发展增添上新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沈阳

正在向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挺进

一个更加开放,更有活力,更幸福的沈阳正在呈现

沈阳的过去,我们无法改变

也无需改变

而千百年养成的

开拓、包容、自强、坚韧、奉献

的城市精神

却将引领九百万沈阳儿女

建设更加美好的沈阳

让世界

看见沈阳

把沈阳的故事讲给世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