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哈尔滨一九四四》终于大结局了,看得我五味杂陈。

本应是国产谍战剧再度崛起的证明之作,结果却成了消亡的实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剧在官宣班底的时,我其实是抱有颇大期望的。

“张黎导演,王小枪编剧”,这基本是金字招牌。

作为拍出《大明1566》和《人间正道是沧桑》两部神剧的导演,张黎一直是观众心中的神。

会挑剧本的秦昊,也在其列。

虽然网友对杨幂有些争议,但杨幂本人给出的态度颇为有力,一副发力转型的模样。

再加上张子贤、栾元晖、矢野浩二、蒋奇明等一众配角的加持,我本以为能够打造出一部不说媲美潜伏,但至少也能达到《伪装者》水平的久违好谍战片。

可现实让人,大失所望。

1、剧情细节漏洞百出

剧情最初设置上就有bug。

关雪出任务,居然犯手表印这种低级错误,人放跑了之后又开始无能狂怒。

作为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的情报科长,第一反应不该是赶紧搜查全屋挽回损失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上来这个人设就没立住,包括整个情报科,都让人感觉在瞎忙活。

这种漏洞百出的剧情设定不胜枚举,几乎遍布全片。

明明应该是不到编剧静心布局,观众慢慢解密的谍战片,现在却需要观众根据剧情,给漏洞脑补合理原因。

剧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没玩转,只有牵强可笑的剧情满天飞。

2、贯穿全剧的套路化

该剧最实质的问题是套路化、毫无诚意。

无论是剧情还是人设,皆给人一种先射箭、再画靶子的感觉。

一切都是为达到那个特定的剧情点、特定的人设、特定的框架而刻意设计的。

整个剧情节奏、高潮点,都是靠巧合撑起来的。

换言之,这不是用剧情推动剧情,而是用巧合推动剧情。

看似环环相扣的情节下却是一个用腐木搭起的空架子,轻轻一碰就塌了。

谍战剧最大的乐趣消失殆尽。

其次是人设。

金庸在检讨自己的武侠小说《侠客行》时曾说过:由于两个人相貌相似,因而引起种种误会,决不能成为小说的坚实基础;而影视则更为致命,观众即便愿意相信整个故事,也时刻被提醒,这是同一个演员演出了两次。

秦昊的演技无疑很棒,但宋卓武这个角色完全是为了双胞胎设定而刻意制造的,毫不精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国产剧里也有不错的双胞胎人设,比如《白夜追凶》里的关宏峰和关宏宇。

这个双胞胎互相扮演的设定是建立在灭门案基础上的,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两兄弟之间因为人生经历性格等的差异,在扮演过程中爆发的矛盾冲突、情感变化也是极具戏剧张力的。

但宋卓文和宋卓武之间,本身是不存在这些前提条件的,两个人的关系经不起仔细推敲。

3、演员演技遭质疑

至于女主角关雪,也大有问题。

人设本身是有魅力的:满清的贵族格格,如今的特务头子,性格既有强硬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幸的过去,各方势力重重围攻下的现在,她站在悬崖边上,带着弟弟挣扎求生。

虽看似大权在握,但谁内心的恐惧无比。

多面人设极有戏剧张力。

就如同安陵容、汪曼春、于曼丽等,属于演好了非常讨喜的角色。

但纵观全剧,剧情设计及演员演技完全撑不起这个人设。

就剧情来说,剧本里没让关雪办几件漂亮事,剧本本身无加分;

就演技来说,杨幂把自己的短板暴露的淋漓尽致:下巴后缩、脖子前倾的体态先上来就把这个特务的威严减弱了几分;再加上女演员极其瘦弱,完全没有上位者的气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印象最深的对于上位者的戏份,是《甄嬛传》里四大爷的扇耳光戏。

他们喜怒不形于色,甚至胳膊都不会大幅度动,只靠手腕的力量就打了人一巴掌。

因为他知道,被打的那个人是绝对不敢躲的,这才叫上位者。

压迫感从来都不来自于浮夸的动作和提高的嗓门,“不怒自威”才是上位者的必备品。

而杨幂扮演的关雪,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虚张声势、色厉内荏。

平静戏还好,一到情绪波动大的戏份就立马露怯,情绪全浮在表面。

面上是关雪,但里头还是杨幂。

开心是伏在男人怀里撒娇,生气是掀桌子打方向盘,不同的角色,熟悉的套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杨幂的情感,而不是关雪这个活生生人的情感。

好像把这个人放到上海滩,作为交际花或是富家小姐,也完全适配。

没有关岛芳子的心狠手辣可怜可恨,却处处透出一股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和娇嗔。

网络上对这部剧的评价两极分化,主要焦点集中在杨幂演技上,双方辩手各持观点,都说得很有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影视剧对演技的评价从来都是充满争议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出现了“粉圈乱象影响观剧体验”的热搜,直接给所有说这部剧、说杨幂演技缺陷的人扣上个粉圈黑子的帽子,更激起了部分观众的叛逆。

4、好剧是心与心的交流

但无论舆论如何激烈,大家都眼明心亮。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学艺术,无一不是在追求精神的安慰,心灵的归处。寻找能和自己真实生活同频共振又有所不同的世界。

这和人的学历财富、认知层次、审美水平无关,直接表现在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的真诚上。

对于我来说,一部剧是否真诚、演员是否真诚,是在观剧过程中能够清晰体会到的。

在看《哈尔滨一九四四》的过程中,我同时也在回看潜伏,两部剧对比之鲜明、之惨烈,让我对中国影视剧这些年的发展心生莫大的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尔滨一九四四以女特务作为主角本身并没有问题,或许他们是想写战争的残酷对人的摧残,这是很好的出发点,“人”——是所有文学、影视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人的多面性复杂性让这个题材永远新颖,永远不腻烦。

但从创作团队到演员,都没有用心琢磨、细致刻画这个角色,没有表现出人性的复杂,人性的光辉。

作为观众,很难和这种程式化套路化演技所塑造出来的人物所共情。

即便是再罪大恶极的恶人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脱离人性的恶人是无法存在的。

《潜伏》里的人物,无论好坏派别,都让人感觉是活生生的,好像真实存在一样。

他们经历的所有都是“理应如此”,而非编剧刻意安排。

编剧导演没有居高临下的操控审判感,你会感觉你在平视他们,他们真实可靠,你会在这些角色身上看到许许多多自己熟悉的影子。

而当下的剧,最大的问题没有把“人”塑造好。

用 “谍偶”一词来概括《哈尔滨1944》颇为恰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创作到表演,不接地气,不动人心。

一部好剧应该是人在生活中各种抗争妥协再抗争的故事,刻画的是众生相,而偶像剧最容不下大众的贫穷和生存象征的丑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当下影视剧总是弥漫着一股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息,本以为只存在于偶像剧中,《哈尔滨一九四四》却开了一条“谍偶”的新赛道,把谍战这个类目也拉下了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角开挂式的人设与视角,遇到任何困难只需编剧大笔一挥,用几个巧合就轻飘飘地安然度过危机,谍战剧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没了;

乱七八糟的人物支线和多此一举的情感线,又平添了几分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让观众浑身不适;

炫技式的剪辑手法,断续零落的情节,不严谨到搞笑的剧情,人物弧光要么耀眼得不合理,要么单薄的看不见,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谍战剧最重要的爱与信仰,在那个特殊时代下闪耀的人性的光辉,却被套路化刻板化的人物剧情湮灭到几乎一点看不见。

热搜上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有几个是真正只从观剧体验出发的;

讨论度最高的不是角色剧情,而是演员的演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套路为王,热度和争议等同于利益时,观众眼前究竟还剩几分真实?

真是可笑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