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开国将军丁盛被中央开除党籍。这个消息来得太过突然,以至于丁盛根本没有时间作出任何反应。对于丁盛的下场,很多人都觉得并不意外。

据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来看,在那段特殊时期,丁盛和“四人小组”的一些成员往来密切。但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丁盛一直否认和“四人小组”之间的关系,晚年时他在写给徐景贤的信中这样说道:“你们的话没有任何依据,完全是单方面的诬蔑,请交代事实,为我恢复名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盛

徐景贤究竟说了什么?丁盛和“四人小组”究竟有没有关系呢?

年少时投奔革命,率部队打击印军

1962年秋,中印战争爆发,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是我国在抗美援朝战争后经历的又一场国家保卫战。印度军队以为有了同解放军叫嚣的资本,大肆在中印边界制造摩擦,大战一触即发。

如果单从中印双方参战的部队来看,印度绝不是毫无胜算,甚至可以说在心理层面占据了优势。印度方面派出的是参加过二战的正规部队,这支部队曾经击败过有着“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的荣誉部队,所以自信心极为膨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漠之狐”隆美尔

而我国方面派出的则是由丁盛将军率领的54军。由于西藏的地势十分崎岖,因此丁盛将军带着部队先是乘火车进入西藏,然后又骑了几天马这才抵达最终的战略位置,并在那里设立了指挥所。

这场由54军和印度王牌部队进行的战争爆发于瓦弄地区,最终以我军的全面胜利而宣告结束,因此也被称作“瓦弄大捷”。在丁盛将军的指挥下,我军仅用10个小时的时间便将敌军击溃,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轰动。

虽然战争的结果如此朴实无华,但在开战前,绝对没有人会想到这种结果。瓦弄地区气候条件十分恶劣,比起朝鲜半岛也不遑多让,士兵们一不小心就会被冻伤。而且高原地形造成的缺氧,也让解放军战士们吃了不少苦头。但丁盛将军克服了一切困难,狠狠挫败了印军的锐气,也再次证明了解放军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盛

印度在这场战争中深受打击,时至今日,印度军校在进行沙盘推演的时候,模拟的假想敌番号依然是54军,足可看出丁盛将军率领的54军给他们带来了多大的震撼。就连毛主席都忍不住这样称赞道:“这一仗打得潇洒!打得漂亮!”

丁盛将军的军事才华可谓是毋庸置疑,但说起来他只能算得上是个“草根将军”,他的一切才干都是加入红军以后才被慢慢发掘出来的。他是江西于都人,原名丁三,参加革命后才改名为丁盛。

丁盛刚进入红军队伍时年龄较小,所以上级领导便安排他当了团部的情报员。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职务,但对一个人的悟性和忠诚度要求比较高。凭借着聪明才智和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意志,丁盛圆满完成了多次情报任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从最开始的团部情报员,到师部情报员,后来又成为了军部的文书。丁盛在工作和斗争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他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重用。

相较于在前线战场作战的士兵,情报员的伤亡要少上许多,因此后来许多军部的指战员和政委都是情报员出身。当然这并不是说情报员贪生怕死,而是对情报人员的要求比对普通战士要苛刻许多,有时候一份情报甚至能够直接决定战场双方的胜败。

1932年,红军成立了总政治部,工作能力出众的丁盛随即被调往中央苏区工作,受王稼祥同志的直接领导。在王稼祥同志身边,丁盛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是上下级,但也亦师亦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稼祥

丁盛平时除了完成王稼祥交代的工作外,还担任他的警卫员,全面照顾他的生活。有一次王稼祥意外负伤,丁盛足足在床前照顾了他一个多月。做事伶俐的丁盛深受王稼祥的喜爱,一次闲聊中他得知丁盛小时候家里贫穷,没有钱供其读书,便主动提出教丁盛读书认字。

“你现在很年轻,一定要多学习文化,将来为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想学也没那个条件,家里连纸和笔都买不起。”

“学习靠的是毅力,一切条件都是人为创造的,你哪怕拿个木棍也可以在地上画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稼祥

王稼祥的一番话点醒了丁盛,此后他一有空就读书练字,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身边的人请教,整个人的文化水平很快就有了极大的提升。为了让丁盛能够更好接受教育,王稼祥还亲自写了一封推荐信,送他去红军开设的学校接受系统学习。

屡建奇功获认可,被调往新疆工作

在红军学校学习的那段时间,丁盛接触到了许多先进思想,这让他对革命的理解越来越深刻,革命意志也越来越坚定。从红军学校顺利毕业后,王稼祥又把丁盛推荐到了彭德怀的部队,让他能够不断成长历练。

丁盛虽然出身贫寒,但他有幸遇到了王稼祥这样一位好首长,跟在王稼祥身边的那段时间也成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当时红军队伍中受过教育的人并不多,如此丁盛便成了“香饽饽”,一加入部队便被指派为政治部的一名干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盛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以为丁盛是一员“文将”,殊不知打仗才是他的强项。作为四野的一员猛将,丁盛随队伍征战半生,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一生最得意的战役有两场,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瓦弄大捷”外,还有一次就是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衡宝战役。

1949年9月上旬,四野结束休整,随即向湖南方向开进。当时解放军的攻势已经如滔滔江水般不可阻挡,但白崇禧依然心存妄想,企图在衡阳以东击溃解放军,从而达成持久作战的目的。一旦让白崇禧得逞,美国军队很可能会迅速介入,从而阻挠新中国的统一大业。

为了彻底摧毁敌人的反抗意志,林彪率领四野持续南下,在衡阳一带与白崇禧部形成了决战态势。根据白崇禧的判断,解放军在火力方面占据不到任何优势,在进攻中势必会暴露出各种弱点。而且湖南地区的地形对国军来说十分有利,所以他丝毫不担心会吃败仗,甚至还打算集中兵力对解放军进行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崇禧

可让白崇禧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还没等正式开打,丁盛就率领部队直接插到了白崇禧部的心脏部位。当时丁盛是43军135师的师长,他冷静分析了战场的局势,在没有上报林彪的情况下,率领部队急行军一昼夜直接出现在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地方。

白崇禧原以为自己的封锁线无懈可击,谁料到重兵把守的衡宝公路直接被丁盛突破,让他顿时就惊出了一身冷汗。直到丁盛完成这一冒险举动后,林彪才得知这个消息,他又惊又喜,在佩服丁盛胆识的同时,也为孤身犯险的135师捏了一把汗。

为了避免135师陷入敌人的合围,林彪立即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在解放军里应外合的猛烈攻势下,白崇禧部很快便溃不成军,衡宝战役最终以我军的全面胜利而宣告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衡宝战役

衡宝战役消灭了白崇禧主力部队4个师,粉碎了敌人企图阻止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幻想,“国民湖南政府”随之解散,国民党军队彻底失去了同解放军作战的勇气。

这一仗也彻底打响了丁盛的名号,从此“丁大胆”的威名传遍了整个部队,大家都十分佩服他卓越的军事嗅觉和胆识。其实丁盛的成就远不止于此,在抗美援朝战役中他多次率部重创南朝鲜军队,并配合友方部队一起将战线向金城方向推进了160多平方公里,有力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丁盛被调入新疆军区担任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兼军区副司令。这一任命是对丁盛工作能力最大的认可,但他对这样的安排却十分不适应。新疆作为我国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一个省份,在当时迫切需要从落后贫穷的面貌中脱离出来,所以各项生产任务都十分繁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但丁盛做起这种事情十分不适应,他还是希望能留在一线战场工作。但是时任军委总参谋长罗瑞卿坚持要他去西部工作,丁盛只能领命,就这样丁盛在新疆工作了4年时间。

特殊时期引争议,终未能恢复名誉

1968年,丁盛前往北京汇报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以前四野的一些老同志。黄永胜、邱国光等人也从广州军区赶来作汇报,丁盛十分羡慕他们能在一线军区任职,几人在一起聊了很长时间。

在几人谈话期间,黄永胜提出一起去看望一下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林彪在军中的声望极高,在军委中也掌握着极大的话语权。但值得一提的是,丁盛虽然也曾是林彪的下属,但他和林彪并不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永胜

为了能和曾经的老上司“说上话”,丁盛主动提出要一同前去。上司和下属见面本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但黄永胜却表示这件事需要提前打报告。丁盛等了好一段时间,才被允许和林彪见面。

林彪在他的办公室接待了黄永胜一行人,丁盛随即表明了他的来意:“林总,我实在不想在新疆待了,您看能不能把我调到别的军区,我在那边实在是无所事事。”原来,丁盛是想借着林彪的权力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愿望。

在几人谈话期间,林彪并未对丁盛的话作出任何表示和承诺,但仅仅半个月后,丁盛便被调往广州军区担任副司令。接到调令后,丁盛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林彪表示感谢,随即两人之间进行了一次秘密谈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彪

没有人知道这次谈话的内容,但丁盛之后的确受到了不少“照顾”。对此丁盛表示他跟林彪根本就不熟,四野当时有那么多师长,林彪不可能记住他的这个人。至于两人之间的那次“秘密谈话”,丁盛表示林彪只是交代了一些工作上的注意事项。

1969年“九大”召开前后,很多军区领导都和林彪走得很近。林彪作为中央军委领导,这些事看起来似乎都很寻常,但仅仅两年后便发生了“九一三事件”,这就使得他之前的那些行为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1973年,为了防止部队内部滋生不良风气,毛主席下令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丁盛随即被调到南京军区,之后的几年时间基本上无事发生。但就在毛主席去世前夕,中央突然得知了一条重要消息,丁盛和“四人小组”的核心成员徐景贤、王秀珍等人走得很近,并且还一起密谋过什么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景贤

这件事立刻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毛主席去世后,“四人小组”遭到了彻底的清算,很多依附于他们的核心成员也一一遭到逮捕。据徐景贤等人交代的证词,在毛主席去世前那段时间,丁盛曾经在上海策划过一场“兵变”,为此还特意视察了上海周边城市的布防情况。

对于徐景贤等人的指控,丁盛的回答是绝没有发生过这些事。他当时人的确在上海,但只是顺道前去医院看望在那里看病的南京军区政委廖汉生。至于所谓的视察上海防务情况,不过是他在谈话间提及了上海的防务问题,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上海周边岛屿的防守。

但丁盛说的话没有任何人能够证实,却有好几个人一同对他发出了指控,这也使得丁盛在1982年被勒令退役,随即被开除党籍。即便如此,丁盛依然否认那些人对他的指控,他说:“就算是把我杀了,我还是拥护毛主席,拥护党的领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盛

直到晚年时,丁盛依然没有放弃申诉,但由于他的罪名是徐景贤等三个人共同交代的,所以必须得这些人出面作证才可以自证清白。但这三个人中一个在狱中自杀,一个被下放到地方当工人,只有徐景贤的话还有一点可信度。

1998年5月,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丁盛给徐景贤写了这样一封信。“你们的话没有任何依据,完全是单方面的诬蔑,请交代事实,为我恢复名誉。”遗憾的是,徐景贤始终没有给他回信,也没有发表任何公开声明,这件事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

晚年丁盛一直生活在广州,虽然他不再是中央军委的干部,但国家对他的待遇一直很不错。当地政府为他提供了专门的住处,按月给他发放补助,还让他免费进入医院接受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盛晚年

虽然丁盛直到去世都没能得到他想要的“清白”,但国家和人民始终念着他曾经立下的那些功劳,这就是最大的福报。

看完丁盛将军的故事,你觉得他究竟有没有参与过一些“特殊事件”?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