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一生平淡,却岁月安好;有的人一生坎坷,却也能步步为营;有的人明明拿得一手好牌,却落得凄惨下场……

汪精卫就可以算得上是最后一种人,许多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都是痛恨中带着惋惜。但纵观他的一生,又不能简单的用“第一汉奸”为其盖棺定论。

汪精卫本名汪兆铭,“精卫”是取自“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可见他是有着“衔石填海”的情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本人不仅仪表堂堂,而且满腹才学。与许多历史名人一样,他也是一个骨子里就想拥有主角光环的人。

早期他更是满心想成为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那么,又是什么情况之下,让他走上卖国求荣的汉奸道路的呢?

他死后,曾与其有过同路之行的蒋介石为何又对他恨之入骨,为何非要炸开他的坟墓才足以泄愤?

几十年之后,当汪精卫的儿子回国为其扫墓,看到父母的跪像后,也只是扔下一句话便离开。这又是为什么呢?

儿子回国扫墓只留下九个字就落寞离开

汪精卫去世后,在南京下葬。可能由于他身份的原因,很少有人去为他扫墓,哪怕是亲人也恨不得离他远远的。现今的人们只知道他有好几个孩子,却不了解他后代的情况。

据了解,汪精卫和妻子一共生育了6个孩子,除了一名孩子夭折外,其他5个孩子都旅居国外,据说个个长寿但落寞,因为他们不仅无法回国,子女间也很少走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汪精卫的后代之所以藏匿于国外是因为怕受到父母的牵连,也有人说汪精卫显然是个聪明人,不管自己是何下场,却早早就将子女们都安排妥当。

只不过这些子女们过的都是漂泊异乡的日子,有的甚至要一辈子隐姓埋名,终老也不敢回国,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父债子还”吧!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汪精卫的小儿子汪文悌才终于回国,并专程前往南京为父母扫墓。

其实,早在新中国开放以后,汪文悌就多次回国,但他主要是奔着工作上的事情回国处理,即使多次往返,他都没有去父母的坟前祭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汪文悌77岁时,他才鼓起勇气,决定去看望一下父母。可当他看到父母坟前一墓时,还是沉默了良久。

因为在汪精卫的墓前,一直放着他和妻子的硊像。相信任何子女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感到五味杂陈。随后,汪文悌向硊像磕了三个头,留下九个字,便落寞离开了。

他留下的九个字是——做错事就应该受惩罚!而这也成了汪精卫与子女们的最后诀别,更成为了他一生的句号。

曾经也是意气风发的革命志士

出生在广东三水一户客商人家的汪精卫,祖辈是当地非常有名的教育学者,虽然汪家的家底不够丰厚,但他们家也一直保持着仕宦人家的体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精卫也因此饱读“四书五经”,接受着传统的封建教育。他更是将追求功名当作一生的信仰,这也为他日后的道路选择埋下伏笔。

1903年的时候,他有机会留学日本,期间他还谒见了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他也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汪精卫很受孙中山的赏识,就连同盟会章程的起草,他也参与其中。随后,他还被推举为同盟会评议部的评议长

他也是最早一批悟透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人,于是以“精卫”这一笔名先后在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宣传并解读三民主义,同时痛斥保皇言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0年,汪精卫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的行动,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他也因此吃了牢狱之灾。但当时的他大义凛然,成为了一代革命人的楷模。

如果一切就此发展下去,汪精卫很有可能会成为革命中的仁人志士,但事事难料,他在这一时期遇上的两个人,彻底为他的人生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

这两个人,一个是袁世凯,另一个就是蒋介石。

汪精卫的义士之气吸引到了袁世凯,于是在辛亥革命的时候,袁世凯就抽空去会见了一下汪精卫,一来是觉得汪精卫是参与过辛亥革命的人,二来觉得南北议和时,有可能会借助到汪精卫的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因为有着年龄和身份上悬殊的差距,于是袁世凯将自己的大儿子袁克定一同带去,在他大加赞赏汪精卫的时候,还让自己的大儿子与汪精卫结拜成异姓兄弟

这样一来,袁世凯就理民应当的成为了汪精卫的义父。袁世凯这招人心的收买,可见其精明狡猾。

虽然后来袁世凯没有成为真正的皇帝,但袁克定一直以太子自居,汪精卫也自然以二太子自居。虽然后来失去了袁世凯的庇护,袁克定没有当上真正的太子,但汪精卫想要获得权利的种子却在心底深深的埋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至于后来日本侵华时,日军本打算扶正袁克定,但袁克定宁可当乞丐也不投靠日本,而作为“二号”身份的汪精卫却顺其自然的投降日本,还建立了忠于日本的伪政府,成为了汉奸

当然,促成汪精卫这样的做的,还有蒋介石的推动因素。

与蒋介石的恩怨与争夺加剧了他错误的一生

汪精卫与蒋介石最早结怨还是在孙中山时期。两人在当时都深受孙中山的器重,且汪精卫在孙中山的心目中,是要略胜于蒋介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后来两人又为什么会闹得如此僵化,甚至汪精卫死后,蒋介石还要对其挫骨扬灰。难道真的是因为汪精卫成为了国民党政府中的“秦桧”,让蒋介石蒙羞了吗?答案并非这么简单。

时间还是要回到辛亥革命前期,当时的汪精卫很具声望,一度是孙中山先生的接班人之一。但当时还有廖仲恺和胡汉民,他们显然与汪精卫难分伯仲。

而此时的蒋介石更加看好年轻有为的汪精卫,于是他将“宝”押在了汪精卫的身上,选择支持汪精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此时的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位置并不算高,但他执掌着国民党最为精锐的部队,即黄埔军校出身的学生军们。

也正是在蒋介石的全力支持下,汪精卫才顺利坐上了国民政府主席和军委主席的宝座。

作为回报,汪精卫也提拔了蒋介石,让其掌握第一军。蒋介石也因此打下了全面掌握军权的基础。

与袁世凯一样,蒋介石也想到了与汪精卫拜把子,汪精卫当时答应的好好的,可事后却迟迟不落实此事,这让原本就小心眼儿的蒋介石心中产生了芥蒂和愤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经过多年沉淀的蒋介石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实力,加之他早就想摆脱国民党内部的钳制,于是凭借军权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另立中央

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怎能容忍昔日提拔起来的人造反,于是二人展开了交锋,就有了后来著名的“宁汉合流”。二人的新仇旧恨自此结下。

而后,书生出身的汪精卫自然敌不过军人出身的蒋介石,最终在国民党内部的争夺中,汪精卫彻底败下阵来,不甘心的他也一直想找机会翻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上天没有给他更多的机会,唯一的“曙光”就是日本投来的“橄榄枝”——需要一个伪政府的傀儡。

从小就性格懦弱且隐忍的汪精卫,此时又仿佛回到了那个清苦的童年。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翻身,更希望通过自己一时的“不地道”换来日后稳坐的江山。

可显然,一步错、步步错。汪精卫也自此走上了不归路。

悲观懦弱的性格让他走上不归路

无论汪精卫投靠日本的初衷是什么,不管他当时有多纠结,但他的选择已经注定了悲剧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精卫有着留学日本的经历,在他的心里也是有着亲日的情节的。加之他是文官,斗不过武官的蒋介石。更是希望有强大的靠山作为后盾,建立军队,日后好与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抗衡。

1938年12月份,当时日本方面找到了汪精卫,经过一番交涉后,汪精卫于1940年3月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名义建立了“汪伪政府”。而此时的国民政府的领导人是蒋介石。

于是作为日本傀儡政权的汪精卫向蒋介石发去了“艳电”,劝蒋介石与日本“求和”。这波操作在现代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国民政府虽然诸多“毛病”,但“家事”也不至于让“外人”来操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汪精卫表面上是促进日本方面与国民政府和平解决问题,但实际上,他更希望在日本的影响下,推翻蒋介石,自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国民政府的领导人。他还为此给自己定了个“曲线救国”的基调。

但很显然,汪精卫并不是因为想要“曲线救国”才成为汉奸的,即使他当初是这么想的,但后来的种种迹象也没有看出他曲线救国的心思,反而更多的是通敌叛国。

据后来的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汪精卫的性格中存在着懦弱与悲观主义的一面。在他看来,当时的中国是没有能力抵抗日本侵略的。特别是看到日本残暴的一面,他更是无法接受。甚至觉得如此下去,日本只是伤,而中华民族却只有死路一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之此时他身边“亲日派”分子(周佛海等人)的怂恿与摆布,更加速了汪精卫媚敌降日的步伐。

于是,在全民抗日的情况下,汪精卫逆流而动,为了自己的私利和屈辱的和平,投靠了日本。

而对于汪精卫的做法,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于是国民政府公开声明——“汪兆铭危害党国,开除党籍并撤职”。这是当时国民政府对于汪精卫叛国投敌的严厉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日本在与汪精卫签下辱国丧权条约后,也并没有打算履行条约上的内容,因为他们的本意就是侵略。而汪精卫在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后更是成了“丧家犬”,此时也只能被日本人牵着鼻子走了。

汪精卫在日本侵略期间,凭借着自身的文字优势,制订出一套奴化国人的纲领性文件。如发挥东亚文化,完成战争使命等,还宣扬消除敌忾情绪。

与此同时,他还组织青少年的宣传活动,向他们灌输亲日卖国的思想,并在南京创办了所谓的“青少团训练班”,其核心目的也是为了加强沦陷区青少年的奴化教育。而后,又开设了一个青年干部培训学校,实行法西斯式的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可气的是他还利用自己组建的伪军,镇压地下抗日武装,并称其为“匪”、为“寇”,对地下抗日武装开展疯狂镇压。

而没当几年的伪政府头目,做尽了坏事,还没有享受到权力的“福报”,汪精卫就因“多发性脊骨瘤肿”在日本名古屋去世了。

后来,遵循他的遗愿,他被葬于孙中山先生的侧墓,即南京中山陵的梅花山上。但是南京人民对于汪精卫葬于此处纷纷表示不满,他更是遭到了蒋介石的“报复”,直接被炸掉了坟墓,还将其棺材和尸体运往火葬场焚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4年,汪精卫的墓地原址上建造了汪精卫夫妇的跪像,此跪像于1997年进行了拆除,但在2004年的时候,绍兴市区也挖出了汪精卫的跪像,上面还刻有“汪逆精卫”字样。

可见,一个人一旦走错了路,特别是当他背叛国家、背叛人民的时候,真的会引来后人的长久的痛恨。

看完汪精卫背叛国家的故事,屏幕前的你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1. 汪精卫.百度百科.

2. 试析汪精卫沦为汉奸的个性因素  .凤凰网.2009-12-07

3.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 李宗仁回忆录[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02.

4. 闻少华著. 汪精卫传[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