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在我的家乡——山西省大同市,各大博物馆围绕活动主题,纷纷举办专题性临时展览展演活动、趣味社教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吸引着当地市民和游客走进博物馆,了解文化历史,感受艺术魅力。而在上海,盛况更空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家乡的山西大同市博物馆举行面向青少年家庭的博物馆日主题活动

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65座。以2023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2487.45万计,每15.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当前,上海正在建设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之都”。2024年上海市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主题是——“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博物馆点亮城市未来;博物馆启迪智慧,博物馆链接世界”。据了解,今年上海市国际博物馆日减免费开放活动汇集沪上135家博物馆,并联动中国旅游日,减免费开放日覆盖5月18日、5月19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汽车博物馆、上海观复博物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等热门收费博物馆向市民减免费开放。丰富的特色活动,引发了复旦留学生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上海市国际博物馆日海报

如上海博物馆东馆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闵行区博物馆《相遇海昏侯—西汉刘贺墓精品文物展》展示文物考古成果;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舟楫中国:中国古代舟船文化特展》、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经世济民——上海大都市圈近代爱国实业家展》等,均在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向国际游客展示灿烂、生动且永续光芒的东方文明!与此同时,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留学生们还注意到:崧泽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上海区域内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之一,是上海远古文化、史前文明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海之源”。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举办“上海之源话崧泽”系列活动,邀请各界专家学者探讨如何将古老文明转化为大众知识,并实现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博物馆东馆举行三星堆文明主题展示活动

在我课堂上留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以下为代表性意见:

卢冠伶:终于请回鸡场街的老味道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文化,贯穿所有文明、时代、环境、人文。一个文明的崛起衰败都有着独属于自己朝代的文化。但每个时代的交替,都会有属于上一世不可磨灭的伟迹或文化的遗留。作为国家新起的顶梁柱,关心自己国家文化遗产实况是义不容辞的。属于马来西亚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不限于:京那巴鲁山国家公园、姆鲁山国家公园,玲珑谷等景点,但这些都属于自然遗产。其中,有一个与人类文明有关的世界遗产正在一点点消退,这让马来西亚马六甲工委会不禁紧张起来,呼吁人民一同“拯救”这个“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来西亚文化遗产鸡场街景观一览

坐落于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鸡场街”正是今天的主角。马六甲是马来西亚的历史城,而鸡场街是一条集古迹、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古老街道。穿梭在鸡场街,看着街道上的古建筑,仿佛回到上世纪。可惜,不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若没有传承终将一点一点淡出历史舞台。鸡场街上,房檐上的剪瓷雕、灵动的燕尾脊没有得到修复,让这些华人老屋的传统文化元素色彩黯然。因此,作为副主席的颜天禄希望恢复老房子的“老味道”,其中当然囊括了属于马来西亚特有娘惹文化的传统娘惹灯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来西亚文化遗产鸡场街景观一览

2022年,鸡场街时隔两年首次迎接世界各地的旅客。鸡场街需要更鲜明的文化元素,以增进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进而走出疫情带来的影响。鸡场街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它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色,各族裔文化在鸡场街里百花齐放。对华人而言,鸡场街素称小泉州,希望其中闽南文化元素能得到更大的提升、更显浓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来西亚文化遗产鸡场街景观一览

奈何在中国闽南古厝里用于修饰屋檐的剪瓷雕,已有所损坏脱落、严重褪色。这项手艺在马来西亚更是失传,不得不专门请中国师傅前来,让剪瓷雕在鸡场街上重放光彩。重开鸡场街加上精工修复的“内外兼修”,让鸡场街重新找回了老味道。因为时间的推移让文化底蕴深厚,更具风味,更有内涵。这些耗费多少心血的结晶,我们作为新一代人总要延续下去,因为这是属于我们国家文明的产物,当然也不只属于我们!

方恩重:韩国文化遗产光化门的重生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光化门作为韩国的国家象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韩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象征,是首尔最有名的文化建筑之一,甚至有许多流行歌曲提到光化门。然而,随着年代久远,光化门及其周边文物面临着严重的损坏和腐蚀风险。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韩国政府与专业团队进行了光化门文物的修复与维护工作。

据资料显示:韩国文化遗产管理局自2010年以来,每年平均投入约1亿美元用于文物修复与维护工作。专业修复团队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光化门文物进行了系统的清洗、修复和防腐处理,对于光华门掉色问题,使用最契合原物的颜色材料进行补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尽管光化门文物修复与维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由于光化门的历史悠久和建筑结构复杂,修复工作难度较大。修复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和方法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恢复光化门的原貌,其次氧化以及腐蚀的问题是文物修复最大难关。此外,因为光化门建立在首尔最繁华的街区,人流量很大,周边环境的污染和人为破坏不可避免,给修复进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国首都的历史文化地标建筑光化门

对于光化门修复的工作,我觉得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文物之一,政府应该更加注重,进一步完善修复与维护工作。首先,要加强技术研究与创新,对于氧化问题以及服饰问题,政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强化环境保护与管理,政府应加强对光化门周边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减少污染源的排放,改善周边环境的生态环境,为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展示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后,加强文化宣传与教育,通过举办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文物的历史和意义,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支持度。

总之,光化门文物修复与维护工作旨在保护和传承韩国传统文化,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修复与维护工作的投入,不断完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与此同时,民众也需要加强公共保护意识,共同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代留下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底蕴。

关嘉琪:从植物园看新加坡文化遗产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新加坡是位于东南亚印度洋上的一个小岛国,是东南亚最小的国家。若驾车一天可以跑遍全国,可以说是相当于中国一个小县市的大小。此外,与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的历史较短,且缺乏天然资源。因此,文化遗产在新加坡非常罕见。但在这座小岛国上,就有个文化遗产即新加坡植物园,目前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合国冠名的文化遗产新加坡植物园景观一览

对于我来说:新加坡植物园的水平,证明这座岛国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在这座占地面积约74公顷的公园,是全世界热带地区唯一参照以英式园林风格设计的花园,在2015年正式被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宣布列为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仅在一座公园里就结合了原始树林和专业花圃,总共拥有20000多种亚热带、热带奇异花卉和珍贵树木甚至包括了许多濒临灭绝的品种。因此,我们可以说新加坡植物园是热带岛屿繁茂的缩影。此外,新加坡植物园也具有科研价值;如标本馆,就收藏了约750000个植物标本。从中可看出:新加坡植物园对关于保护、研究和教育东南亚地区植物的工作具有较大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合国冠名的文化遗产新加坡植物园景观一览

新加坡植物园作为新加坡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政府对其特别重视。因此,政府推出了许多政策来保护植物园,尤其是对植物园里濒临灭绝的许多品种的政策。比如,新加坡政府为了保护植物园里的品种,特地买了一份的“保险”。而这份“保险”,其实是种子库,或也可称为种子银行。在种子银行里,可以储存高达25000种植物的种子。这个数目相当于东南亚植物品种数量的一半。种子银行也同时用于研究热带植物种子的保存方式,以抵御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威胁。目前为止,新加坡种子银行面向公众开放,目的是教育访客对种子保存的了解,让他们更支持、了解和保护植物的多样性。

同时,政府也对新加坡的国花即胡姬花的保护采取了特别政策,因为许多品种的胡姬花正在濒临灭绝。在新加坡植物园里,政府专门建立了约3公顷的国家胡姬花园,来种植大约1200种胡姬花。这无疑为众多植物的保护繁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植物品种的保护和繁殖,将代表世界各地的后代都有机会看到它。同时这些政策的推动,不仅代表新加坡植物园能持续发展下去,也代表新加坡人民在未来的生态保护意识将被增强。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要 英(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导师)

图 片 |采访对象供图

编 辑 | 小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