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我东北民主联军在林彪的指挥下,渡过松花江,直指南满重镇梅河口,那里驻扎着杜聿明的“王牌部队”184师。

在部队完成合围之后,林彪听说对面的国民党部队是敌184师,便立即下达了一项死命令:一旦遇到184师的人,全部就地消灭,不允许他们起义!

那么林彪为什么要下达这项命令?如此对待184师的理由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彪

“滇”沛流离

我军包围184师后,林彪竟然下令将其全部消灭,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1947年5月中旬开始,是我东北民主联军自“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作战行动之后,对已经开始收紧兵力转为龟缩守势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集中的大规模攻势。

而兵力能够得以展开的关键,便是先要渡过松花江的梅河渡口,扼守这一要地的,是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亲自委派的“王牌师”,即滇军60军184师。

这是一支由滇系军阀龙云一手带出来的王牌部队,但在1945年10月3日,杜聿明在昆明发动“十·三政变”,想借机架空龙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云

而在龙云被迫只身飞往重庆后,其麾下战斗力这么强的一支嫡系部队自然也被蒋介石与杜聿明“慷慨”笑纳,将其改编为新三军、58军和60军,这其中,又属60军的184师战术素养最为过硬。

但184师战斗力再优秀,终究不是杜聿明的嫡系部队,杜聿明也并未将其打散,而是基本保持了其原有的将领构成。

而代价就是从那以后,杜聿明但凡打恶仗、险仗,184师必然是冲锋在前,时间一长,184师人心离散自然是在所难免,怨声载道之下,184师上下官兵怨气都是极深。

而这些龙云的滇军嫡系也清楚,蒋介石和杜聿明让他们来东北战场参战,就是想让他们充当与共产党交战时的炮灰,消耗共产党在东北的有生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聿明

但滇军一系的将领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立下过赫赫战功的主,兵权又在自己手里,自然不会任人宰割。更何况蒋介石投机倒把、卖国求荣、祸乱人民的做法早就引得全部有良知的中国人共愤。

1946年5、6月期间,国共双方很有默契的在四平拉开了架势,国民党方面派出了十个纵队的兵力对东北民主联军发起了猛攻,即二战四平,又称四平保卫战。

四平城下喊杀震天,我军守城将士英勇还击却还是难抵其锋锐,千钧一发之际,辽东军区毅然发起鞍海战役,直插南满地区的海城一线,意在围魏救赵,逼迫四平正面的国民党军队来援,减轻我军正面作战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没想到的,当我军辽东所部兵临城下之际,184师师长潘朔端与其部下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和密谋后,决定效法1945年10月高树勋将军在邯郸前线发起的起义活动,在海城内部掀起了反内战起义。

潘朔端这一举动让本身城防还算是较为坚实的海城不攻自破,辽东军区的战略谋划取得了比预期更大的成功,有力的支援了二战四平的前线作战区域。

同时,也逼得蒋介石不得不急派云南省主席卢汉赴东北安抚军心,因为在东北打内战的五个军里,两个军都是原先的滇军。

那么阵前起义的184师为何最后又站在了我军的对立面?潘朔端的为人难道如此反复无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朔端

执迷不悟

潘朔端在海城起义之后,对于东北地区国民党军来说,184师是第一支在内战中全师官兵上下全部退出内战的先例。

184师的阵前起义大大打乱了杜聿明的军事部署,有效延缓了二战四平期间国民党军队的北上猛攻,最终国共双方在均付出了惨痛代价的情况下,共同撤出了北平。

之后,中共中央军委以及各大军区指挥官、中央领导人都发来贺电,内容大同小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潘朔端将军阵前起义这一点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1946年6月6日,朱德总司令来电内容中提到:“滇军素有光荣的民主传统。此次鞍海一役,揭和平之义旗,张滇军之荣誉,全国上下无不为之振奋,当奖率三军、再接再厉、穷追猛打、以竟全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

潘朔端接到贺电之后也是豪气干云,表示要高举和平与民主两杆旗帜,坚定不移的为之奋斗到底!刘伯承师长更是来电称:“这是对国民党内部好战分子的一记当头棒喝!”

一时之间,潘朔端就由处处遭到排挤掉国民党序列中脱离,成为了解放军这边的大功臣,这也让他感受到了扬眉吐气的快感。

而后,中央为了这支特殊的部队,也下发了一系列特殊的指示:根据184师原先的编制进行扩编,将其扩充为一个军的兵力,军官基本全部升职,并给予其一个独立的中立番号,即民主同盟军第一军。

按照中央的想法,一定要善待这支国民党方面投降的军队,将它塑造成典型,这样就能有力的震慑住国民党军队以及其中一些存在摇摆属性的军队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

但在鞍海一役后,国民党的进攻势头依然不减,我军仍然保持着“放弃部分城市与土地,依托有利地势展开节节抗击”的战略战术,放弃了先前占领的城市。

184师的原班人马自然也随军撤退,但他们中有些将领在耻高气扬的同时,还对我军政治部派来的政治工作人员宣传的思想感到十分的不屑一顾。

因为当时的人们心里都清楚,国共两党,谁赢谁就是新中国的主人,而眼前解放军节节败退,丝毫没有获胜的迹象,这让184师中的一些人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

有些事情,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思想的笼罩之下,一股暗流在184师内部涌动,我军的政治工作人员虽然嗅到了什么,但苦于手上没有实权,无能为力,只能找到潘朔端将军进行商议。

但为时已晚,副师长杨朝伦已经计划好了一切,他带着一部分人进行了投向国民党的出逃,但最终成功的仅仅只有他本人和三个团级干部共三百余官兵。

那么杨朝伦回到国民党一方之后怎么样了?184师的末路又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降也杀

此时的杨朝伦还不知道,这次他自以为是的“弃暗投明”,让林彪坚定了全歼184师番号的决心。

在我东北民主联军渡过松花江,攻下梅河渡口之后,也不乏有降兵,但无一例外的,战士们都遵守了林彪的军令,全歼184师。

从当时的背景来看,这么做自然无可厚非,但实际上杀降在战争里是一个很不吉利的事情,比如坑杀四十万赵军的“杀神”白起、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的“楚霸王”项羽、诱降八百羌人留下“李广难封”典故的“飞将军”李广。

这些人都是古之名将,却都因为杀降而使得身后事得不到圆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剧中的白起

人家投降了就要给人家活下去的机会,违背了这一点自然会有上天降罪。

这一点来看,林彪的结局很难说没有受到这一点的影响。因为“投降不杀”已经是一条战争上默认的规则,你或许可以杀掉指挥官震慑人心,但你不能把普通的士兵也全杀了,这也让当时184师的抵抗愈加激烈。

而这也正是杜聿明再次将重新整编的184师放在这里的原因,这个曾经背叛过国共双方的部队,自然不敢再度临阵投降,肯定会拼死战斗到最后一刻。事实证明,杜聿明的判断是正确的。

最后,我军付出了1400多名士兵的代价,在韩先楚的带领下全歼了184师,但关于184师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彪

在后来的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中,184师的番号又被国民党军再次起用,但无一例外的均被我军消灭,以致于四野当时的许多老兵都震惊道:“是我打仗打出幻觉了吗?怎么这184师还在,从哪冒出来的?”

而杨朝伦虽然每次都侥幸的活了下来,但时间会告诉他当初的选择究竟有多可笑,仅仅一年之后,国民党的攻势就不复往日。又过了一年,三大战役接连胜利,“蒋家王朝”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回天乏术,不得已逃往了台湾,此时的杨朝伦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这也告诉我们,一昧的短视只在乎眼前利益,而没有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考虑长远打算的人,注定会迎来失败的人生,杨朝伦是如此,蒋介石也是如此。

看完这段有关林彪下令消灭184师并不许其阵前起义的往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