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凝聚了党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要求,即日起,农民日报·中国农网开设专栏,报道全国各地在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和实践。

东南西北中,发展看广东。4月24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4.4%的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折射出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数据的量变,来源于新质生产力带来的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广东考察,从粤西大地到珠江之滨,从宽广海洋到山林田野,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饱含着对广东的殷殷期许,也为广东“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奔驰在3000多万亩的岭南土地上,犹如置身于一场激动人心的F1赛车比赛,创新产业科技融通作为发动机,推动农业高速发展;创新成果转化贯通作为变速器,让农业各生产要素之间更协调;创新科技金融互通作为加速系统,为农业产业深度升级提供不竭动力。“三元引擎”让如今的广东农业疾速飞驰,展示出“世界工厂”的力量与激情。

主力引擎:

科技强省,把握科技创新“总航标”

在广东,新质生产力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更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方式、新的发展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有五常,南有丝苗。丝苗米作为中国籼米的极品代表,已有500多年历史,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推动丝苗米新一轮可持续发展?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挥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国字号”平台力量,创建“湾区种质数字港”,汇聚了856份丝苗米核心种质和2万余份关联种质,形成基因组、表型组等组学数据超1000亿条,通过对“表型+基因型”身份鉴定建立起“五位一体”身份识别系统,构建广东丝苗米高质量“泛基因组”,归纳出一批宏观视角的遗传育种规律。当前“湾区种质数字港”已面向全国开放进行2.0物种扩容,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合成生物学等智能育种技术工具也在快速汇聚,将陆续惠及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领域的智能育种。“湾区种质数字港”的建立,一方面为避免科研人员低水平重复研究提供了宏观之眼,另一方面在摸清家底、精准匹配、快捷高效、智能育种上,蹚出了广东路径。

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对光周期反应非常敏感,所以一直以来,中国的大豆主产地在北方。广东虽然不是大豆的主产地,但是在大豆压榨、豆制品加工等方面位于全国前列,仅酱油就占全国1/3。

面对这样的产业格局,如何有效利用华南地区丰富的光热水等资源禀赋,推动“北豆南移”战略实施,成了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大豆团队历经20年的不懈探索,成功定位并验证了热带大豆发展的关键基因长童期基因J,揭示了低纬度短日高温地区大豆长童期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顺势而上,又把耐酸铝低磷、白粉病抗性等重要基因陆续整合到一起,最终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大豆新品种。

“华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光热水资源丰富,大豆的生育期短,一些地区甚至可以实现一年三季种植。这意味着,在华南地区扩种大豆的潜力巨大,适合间套作和轮作的潜在耕地超过5000万亩。”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年海告诉记者。

此外,热带地区的一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同样具有大豆种植的优越条件。经过农业农村部的批准,目前已有200多个华南农业大学培育的大豆品种在海外进行试验,特别是在巴西和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试种表现优异。鉴于此,非洲被视为具有再建一个“巴西”的潜力。自2006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在非洲开展大豆育种和新品种示范工作,已成功审定了3个品种。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这些通过合成生物技术产生的未来“天工造物”已然成为现实。来到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院”)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是绕不开的一站,在这里你可以挖掘合成生物的万亿蓝海。

“合成生物学在农业上应用前景是广泛和深远的。我们有望借助合成生物学的翅膀飞向中国及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愿景。”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贞标告诉记者,针对中国耕地和高产优质种质稀缺的难题,通过整合合成生物学和智慧工厂设施技术,可以创新微生物肥料改良不耕之地;可以创制高效光合微藻种质向海要地;可以利用光伏驱动的智慧植物工厂向天要地。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先进院创新生态系统在新型举国体制下蓬勃发展,体现为“科学统筹”和“优化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科研机构自由探索、“慢工出细活”,先进院实行研究中心制,强调团队攻关。在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上,实行全员聘用制,所有人员实行年终考核和末位淘汰制,既保障了先进院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又以科技人才输入的形式反哺上下游产业经济发展。

控制引擎:

要素优化,催生全要素生产率1+1>2

广东的农业产业是以创新为引领,通过整合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资源和优势,以市场为培育力、创新资源为配置、执行力为抓手的战略,聚焦创新逻辑、产业逻辑和动能转化逻辑,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良性互动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传统养殖业,“华农温氏合作模式”被誉为我国农业领域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一面旗帜。4月9日,双方签署第四期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之2024-2028年行动任务协议,深度整合高校“人才、技术、信息”与企业“资金、基地、市场”等资源,科企合作迎来5.0时代。走进华农温氏科技创新中心,猪基因组育种技术研究已过关斩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性突破,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使产业过程更加高效、智能化。“当前,我们把创新内化到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聚焦新的创新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创新领先,即实施‘点-线-面’的创新模式变革,所谓‘点’指关键技术创新点的突破,‘线’则指构建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面’则是将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汇聚融合成面。”温氏集团董事长温志芬说。

在广东茂名,同样是传统产业的荔枝和液氮的跨界融合,使得不同品种的荔枝都有了自己专属的“冻眠袋”,使荔枝最长保鲜期可达18个月并保持原汁原味。“荔枝产业不仅是让农民从品种、种植等方面获得收入,也要结合下游产品开发,组成共同体,现在利用‘冻眠’技术建成的荔枝保鲜生产线就可以让农民收益翻番。”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功能食品活性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曹庸告诉记者,要撬动传统农业的产业杠杆就必须引入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改进生产流程,这种生产要素的协同效应有助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够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开拓新的生产技术,并提升产业价值。竹产业被公认为理想的低碳产业,去年,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发布“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在“以竹代塑”倡议基础上呼吁相关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的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教育机构等,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中纳入“以竹代塑”元素,共同推动减少塑料污染。作为麻竹笋之乡,英德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在粤琼两地的产业联动背景下,海南文昌冰鲜鸡的1.2亿只托盘就产自于英德。“市面上代塑的材料有:玉米淀粉、甘蔗渣、秸秆和竹子,通过核算成本对比最省钱的就是竹子,并且整个代塑的生产流程没有排放,完全是一个绿色工厂。”广东创德新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珍说,竹纤维材料使餐盒具有全生物降解的特性,能在自然条件下128天实现全降解,减少环境污染。据了解,当前,英德市通过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开拓新的生产技术、发展多元化产业链,着力将竹产业打造成为“百亿产业”。

要打好面向未来的产业之战,广东正通过动能转化实现海洋经济的跨越式提升,人工智能等新数据要素、新技术和新业态不断涌现,加速构建了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4月8日,湛江现代化海洋牧场迎来重大进展,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一号”开工建造。同日,广东最大养殖平台“恒燚一号”落户湛江。湛江湾实验室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去年下水投产使用的“海威2号”可以结合水质、水文、气象监测与预测,融合水下鱼群视觉与声学信息,形成海水养殖鱼类立体监测系统,通过海况、气象、物理、生物等多源异构数据智能分析,构建鱼群生物量检测、鱼群行为智能识别、鱼群生长预测、病死鱼识别定位等鱼群状态智能识别体系,提升深远海精益养殖水平和生产管理效率。

除了湛江,广州市南沙区也积极推动现代育种与养殖技术下沉,正在广州引起一场现代渔业“变革”。“刘少军院士工作站”和“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先后入驻南沙渔业产业园,为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已培育出两个石斑鱼抗病毒新品系,石斑鱼虹彩病毒灭活疫苗也于不久前获得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是国家唯一一个海水鱼病毒的临床批件。

加速引擎:

破旧立新,畅通“金融-科技-产业”多循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畅通新质生产力的金融动脉,是当前广东金融改革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023年6月,广州市花都区率先在10个村开展“金融村官”试点赋能“百千万工程”。“养了十几年的鱼,由于没有足够的资产抵押,加之小农经济收益率低,我以前一直很难从银行申请到贷款。”赤坭镇莲塘村村民骆生告诉记者,现在用今年申请到的20万元授信额度扩大了鱼塘的养殖规模,现在的收入相当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金融村官”在试点村充当“参谋员、服务员、宣传员”角色,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天职使命转化为实际行动,变广普金融服务为精准产业金融支持,在试点工作中,花都区“金融村官”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和乡村之间的纽带作用,金融机构为蓝莓产业相关企业授信近6亿元,放款8000多万元,推动蓝莓特色产业升级;为莲塘村设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驿站,助力产业逐步从“小户、散户”向“大户、龙头、规模化”升级;为村民量身定制“民宿贷”,为闲置空房改造成民宿提供了金融支持,推动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当下,在科技与金融的双向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撬动社会资本金融助力上,广东成立省种业振兴股权投资基金,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投入,推进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截至目前,资金总规模已达100亿元,成功推动广东恒健集团、现代农业基金与温氏集团、华南农业大学组建广东中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全力打造世界前三的头部生猪种业龙头企业。在多元投入激发市场活力上,广东省积极牵线搭桥,促使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集团、中山大学与壹号食品集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佛山新广农牧公司等20多个单位签订深度融合协议,共建研发平台。统筹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种业振兴,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种业中长期低息贷款4700余万元。

畅通新质生产力的金融动脉,需要“金融-科技-产业”的三维赋能。根据专家测算,农业技术创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再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其投入经费呈现指数级增加,投入比大致为1∶10∶100。在农业科技成果及技术成熟且有市场需求之后,制约成果在农业科技企业落地转化的最核心问题就是资金投入。

科技创新需要得到资金支持,而金融机构在支持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投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全资组建的广东金颖农业科技孵化有限公司,探索创新了一系列科技金融服务举措,并先后推出了“A谷五策十条”“中银农科贷‘华南A谷’孵化场景服务方案”“中银农科贷‘华南A谷’科技成果转化场景服务方案”等金融服务方案,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银行之前的风险评估体系主要是解决‘能不能贷’的问题,但大多数农业企业都会被排除在外,现在有了‘中银农科贷’,企业可以跳过‘能不能贷’这个流程,直接进入到‘能贷多少’这个环节,相当于为园区农业科技企业量身定制一个授信体系。”公司负责人许立超说。

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金融机构通过为产业提供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服务参与产业发展,并从中获取回报。2021年11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与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共建的“广东乡村振兴板”正式开始运行,上榜企业可以依托平台资源,规范经营、对接资本,借助金融力量推动加速发展。2023年,英玖红茶业有限公司在平台正式挂牌,公司负责人张醒根表示,企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资本的投入,未来将聚焦茶叶精深加工、多茶类开发、茶旅融合等方面发力,实现产品结构更优、企业品牌更响、产业链条更长。截至2023年11月,“广东乡村振兴板”已帮助263家企业获11家银行79.52亿元融资授信,96家企业实现银行融资15.93亿元,10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18.51亿元,并推动12家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

向新向实向未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广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加速农业“科技之花”结出更多产业“好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赵博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广东农业农村微信、半月谈、广州金融微信

设计:刘念 崔鹏家

监制:高雅 编辑:杜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