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消息说,在度小满借贷的时候,借贷者可以填一个紧急联系人的电话号码,这个号码随便填,没人确认也没人查,但是一旦还不上钱(或许还找不到人)的时候,这个“紧急联系人”的号码就会被打爆,不管这个号码的机主是不是认识那位借款者。一位被骚扰的无可奈何的演员对这家公司给出了一个还算贴切的描述,讨债公司。

虽然这件事出在度小满身上,可是我觉得这应该是互联网金融的普遍业态了,而这种普遍业态,也说明了互联网金融行业是何等混乱。

一般理解,金融借贷有两种形态,最常见的是银行的借贷,在中国的银行背后就是政府,一切流程都必须合规,欠银行的钱不还,那是跑不掉的,但是所谓跑不掉,银行也不过是按流程办事,比如去法庭封账户上失信名单什么的,堵门追债的事情,银行不会干,对于银行工作人员而言,银行的钱又不是自己的钱,只要一切合规,凭什么干一些涉嫌违法的事情。

不过有一些企业或者个人,因为种种原因,必须用钱,但是又无法从银行借贷,于是只能求助于民间借贷机构,也同时必须承担高得多的利息以及一旦还不上钱对方无情而且经常毫无顾忌的追讨。那个高利息的一部分,就是用来追债的。而能干民间借贷机构的,多半会有一张大大小小保护网,确保自己肆无忌惮的程度。

所以合理的行为是,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借贷去银行就好了,民间借贷这种灰色行业,第一会躲着走,第二也不一定找得到门。到民间借贷借钱的,要不然是贪婪的准备找一笔钱赌一把大的,要不然是走投无路只能拼一把,他们中的多数,是清楚其中风险的,还有一些,是多少也拥有自己的保护网因此具备一定抵抗这种风险的实力的。

但是互联网金融,模糊了二者的界线,让很多完全没有风险意识甚至没有基本金融知识的人,一头扎进民间借贷这个深坑,看上去好像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其实都是自己身上的骨血。

似乎是为了鼓励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我们对于各种互联网金融的管理非常宽松,大大小小的互联网企业,无论原本是干什么的,总是争先恐后的往这个圈子里扎,商人都是逐利的,大家都往这个圈子里挤,无非是看中了一个庞大的没有保护自己能力的收拾起来毫不费力的随便怎么吸血都无力反抗的群体,这个群体的血,早吸一天就多挣一天。

现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已经肆无忌惮到,有的时候订个外卖或者网上买个几块钱十几块钱的东西,一不小心都成了借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