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以“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的科研人生为主线,真实记录了他自首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60余年来为中国航天事业、空间事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归来”“天上有了‘中国星’”“‘北斗’璀璨”等七大章节,生动讲述了孙家栋如何秉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信念,造星探月叩苍穹,赤子之心铸传奇的伟大一生。

本书是报告文学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黄传会历时4年、采访众多航天领域专家、收集整理众多一手资料打造的作品,得到孙家栋院士亲笔授权及肯定。近日,我们邀请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的青年们,分享他们的阅读感悟。

(牟昊琨 杨月 周杨译)

做一名仰望星空的航天人

齐江龙

《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深深触动了我。这本书除了生动地记录了孙家栋院士的科研之路,同时它也是一部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回顾,讲述了许多航天人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他们创造的热血沸腾的航天传奇。

书中讲述的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格外深刻。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在航天建设方面得到苏联很大的帮助,但在我国首个导弹型号研制的关键阶段,苏联单方面撕毁合作协定,撤走援华技术专家,导致研发陷入困境。这让当时以孙老为代表的这批年轻人明白:科技救国、科技强国,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

后来,孙老所在的研制团队进行了两年的故障查找、故障分析和方案设计改进工作,改进后的型号飞行试验终于取得圆满成功。这次成功,对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我们掌握了导弹研制的关键技术,并且系统地摸索总结出了导弹研制的科学规律。从此导弹研制的队伍趋于成熟,总体设计的技术也逐渐被我国科研人员掌握。

现如今,载人航天、“嫦娥”奔月、“北斗”璀璨、“祝融号”火星车着陆、空间站让我们驻留太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我们由国际先进航天团队的“跟跑者”到“并行者”,在某些项目上甚至是“领跑者”。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我愿以孙老为榜样,大力弘扬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站在新时代航天事业的平台上,追随孙老,继续仰望璀璨星空。

眼含星辰,心有坚守

张梦妍

这不仅是一本讲述科学家生平的书籍,更是一本激励人心、教会我们面对挑战与困难时如何坚持下去的书。书中孙家栋院士和他的团队解决火箭发射时精确度和可靠性难题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科技创新的故事,更是关于坚持、勇气以及团队合作的故事。作为一名航天体系单位的年轻人,这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

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火箭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孙家栋院士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他们坚持不懈、不断尝试和改进,最终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科技创新,更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孙家栋院士以自己对航天事业的深厚感情和坚定信念,激励着整个团队。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分析原因,鼓舞士气,带领团队继续前进,为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这个故事还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在解决火箭发射精确度和可靠性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努力都至关重要。从设计师到工程师,从技术人员到支持人员,每个人都以最好的状态,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团队精神,是航天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一名从事航天工作的青年人,孙家栋院士和他的团队的故事给予了我巨大的启发和鼓励。这些故事让我明白,在航天事业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科技创新和专业知识,更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勇于面对挑战的勇气以及团队合作的力量。

星辰大海,我们来了!

王春晓

入夜,我读完《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最后一页,竟一时无法从书中走出,细细品味书中细节,感叹孙老的传奇人生,激动的情绪涌上心头,久久难以平息。

躺在床上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刚刚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回来的孙家栋,意气风发,带着满腔的热血,刚回到祖国的怀抱,就马不停蹄地奔向工作单位,渴望着早点能为年轻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个时候的中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没有参考资料、没有经验、没有技术专家,一切从零开始。当时的工作环境也十分简陋,正如书中刘宝镛院士所说,夏天蚊子咬得人不敢钻出蚊帐,冬天屋子里一生炉子都是黑烟,条件十分艰苦,但老一辈航天人仍然不顾艰难险阻,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国家的航天事业中,为新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导弹和卫星。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栋梁。”这是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给孙老的颁奖词,孙老年轻时勤奋好学,在苏联读书的7年里,各门功课优秀,并且在毕业时获得了“斯大林奖章”。正是孙老年轻时候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积累,才为他以后的巨大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仰望星空,同时也得脚踏实地。

作为新时代的航天人,我们不仅要学习钱学森、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身上的精神,把对事业的热爱落实到行动中,同时还要脚踏实地去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全心全意的耕耘在工作岗位,不断积累,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姚艺豪

作为一名2023年入职的青年员工,我一直对老辈航天工作者们充满着无尽的敬畏之心和爱戴之情。最近,在工作之余阅读了《仰望星空》这本书,让我对老一代航天工作者身上的家国情怀和不屈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体会,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未来航天职业发展之路上的信念和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献身精神。

新中国诞生之际,国防基础十分薄弱,航天事业几乎处于零基础阶段。当听到祖国呼唤时,有一大批远在异国他乡的留洋学子听从内心召唤,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先进的科研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身边,为国家发展壮大而奉献自己。其中“航天之父”钱学森和“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便是我国航天界的代表。正如书中所述,孙家栋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我想这就是老一辈航天人身上强烈的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出生在新时代的我,很荣幸能够成为航天工作者队伍中的一员,加入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建设之中。每每读起老一辈航天人的英勇事迹,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总能使我激情澎湃、难以忘怀;同时亦使我的内心深处充满无尽的精神动力,更加坚定了我为国家科技进步发展奉献自己的决心。

老一辈航天人历经艰难险阻,开拓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航天事业的接力棒如今传到了我们当代人的手中,我们每位航天工作者在繁荣年代更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并传承好老一代航天人辛苦建立的航天事业,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航天强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