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有网友发文称,有人在箭扣长城遭遇雷击。北京市怀柔区文旅局回应情况属实,3名学生系在夜爬长城后露营,次日清晨遭雷击晕倒后,其中一人恢复意识并报警,目前伤者已送医。此前,北京市气象部门在17日、18日曾预告周末本市有大风、雷雨和冰雹等天气。夏季来临,户外活动如何防范雷击风险?

雷击如何发生?哪里多发?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发生在积雨云中,当云中的电荷分布不均,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产生放电现象。闪电可分为云闪(主要指发生在云内、云间或云与空气之间的闪电)和地闪(指打到地面上的闪电),总体上云闪与地闪的比例约为3: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图源:《气象知识》

雷电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至9月,其中6月至8月为高发期。从空间来看,我国东部湿润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平均发生6.7次闪电,西部寒旱地区约为1.9次。中国陆地区域闪电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和以南的地区,包括广东和广西南部、海南岛中北部,最密集的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大约发生31.4次闪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暴 图源:世界气象组织

雷击的威力有多大?

雷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闪电。直接雷击时,高达几万到十几万安培的电流直袭人体,电流通过的瞬间就可导致身体组织损伤或致人死亡。雷击伤幸存者常遗留有身体虚弱、头晕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在临床上,雷击伤可分电击伤、电热灼伤和闪电烧伤3种。

· 电击伤:电流通过人体,可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 电热灼伤: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电阻不同,因而受到的烧灼伤严重程度也不同。

· 闪电烧伤:人体被闪电击中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烧伤呈网状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生雷击伤后,在确保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施救者要对雷击伤者进行伤情判定。一旦发现雷击导致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就地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患者呼吸、心跳恢复或专业救护人员到场,送医院进一步展开救治。

如何预防雷击?

雷击伤对人的生命安全影响巨大,就算抢救及时,也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所以,避免雷击伤,预防是第一位的。大家要谨记以下几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外露营提示

进入夏季,雷暴可能在山区频繁发生,并时常伴有强降雨、阵风和冰雹天气,露营活动面临较大雷击风险。如果预报有强对流天气发生不要进行露营,另外,露营点不宜设在位置较突出、周围较空旷处。最后,如果露营时真的遇到雷雨天气,请不要触摸帐篷的框架,蜷缩身体、双脚并拢且蹲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提醒大家

切勿前往未开放地区游玩

进行户外活动时请关注气象预报

(客户端、中国气象、北京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