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虬江十八弯,弯弯到江湾。" 江湾,从田野小镇到繁华都市重要区域的历程,见证了上海近代历史。新书《江湾:历史与风景》聚焦江湾镇并辐射周边地区,从档案文献、调查报告、报纸期刊等历史资料中发掘,以12个专题、130余幅各类图照,呈现历史上的鲜活江湾,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日前,在学悦风咏书社的首发暨学术研讨会现场,《江湾:历史与风景》作者、东华大学教授陈祖恩介绍,在上海历史上,江湾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江湾几乎被夷为平地,但江湾人民在这战争中表现出英勇的民族骨气。不少写作资料来自当时的报刊、书籍、调查报告等,史料海派味、文字土泥味迎面而来。

上海江湾以虬江屈曲入境而得名,成陆距今1200余年,市镇始建于宋。所谓"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的铜江湾,就是指以江湾镇为核心的江湾地区。曾经的江湾,覆盖了今天的虹口、杨浦、宝山、原闸北地区,包括虹口区江湾镇街道全域,宝山区高境庙地区,杨浦区江湾五角场、新江湾城地区,以及新静安区的部分区域。江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以来,江湾交通便利、学校林立,大量文化名人在此聚居。20世纪30年代,江湾地区大量优秀建筑被战火摧毁。

上海书店出版社编审完颜绍元评价,《江湾》以清晰脉络展示了近代江湾发展变迁,通过大量图片反映了诸多风景名胜、文化遗存、历史遗迹,是第一本完整系统表述江湾区域历史文化的专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代后,原本僻处东北的江湾地区,相较人烟稠密的南市、闸北,具有地理优势和发展空间,在城市化、工业化的道路上一马奔腾,大块的农田、蜿蜒的河流、蒿草旁的坟堆快速消退,代之以四通八达的道路、拔地而起的住宅、书声琅琅的校园。江湾的淞沪铁路、江湾医院、叶家花园、万国体育场、虬江码头及"大上海计划"等,均是近代上海历史的重大事件。

"地方志作为记录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是中华文明瑰宝,其价值也在于对现实的启示和对未来的展望。"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姜复生表示,江湾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北部一块宝地,承载着深厚底蕴和丰厚内涵。《江湾》的出版丰富了地情资料、乡土教材,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邢建榕认为,《江湾》运用大量新鲜、首次挖掘一手档案资料,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地方志办公室指导组成员巴兆祥评价,《江湾》以文叙事、以图证文、以图证史,把历史资料用活了,可读性强。《中国港口史》(综合卷)主编茅伯科认为,城市、产业、港口,紧紧组合在一起,互相支撑、互相发展,《江湾》对历史的回顾,更加印证了港口和城市之间的发展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二十年代复旦大学自徐家汇迁来后,江湾迅速成为教育新区,大学有复旦、劳动、持志、法科,中学有立达、复旦实验、南洋商科、南洋女英专等。 学校多,江湾镇亦成为文化名人居住的地方。

书中举例写到,1925年2月1日,丰子恺用出售浙江上虞私人住宅所得的资金,与匡互生等人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设有美术科、音乐科、文学科,以《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办学宗旨。1925年夏秋时,在江湾淞沪铁路旁自建校舍,正式更名"立达学园"。丰子恺本人也在1926年搬到立达学园附近的江湾永义里27号,这是丰子恺最初的缘缘堂。

弘一法师李叔同云游经过上海,到丰子恺的江湾缘缘堂小住。丰子恺在上海车站接他,从他手里接过拐杖和扁担,陪他乘淞沪铁路到江湾。缘缘堂是两层的建筑,丰子恺安排弘一法师住二楼,自己和两个孩子住在楼下。

有一天,丰子恺的邻居、立达学园校长陶载良备了素斋,请弘一法师到他寓所共进午餐,丰子恺与谢颂羔也被邀请。席间相谈甚欢。丰子恺看到这一情景,想到了人世间"缘"的奇妙。如果谢颂羔没将著作送他,如果弘一法师不来他家,或没在书架里看到这本书,如果他没有将此书放在楼上的书架里……仔细想来,无论何事都是大大小小、千千万万的"缘"所凑合而成,世间的因缘何等奇妙而不可思议。此为江湾缘缘堂的一段佳话。

作者:许旸

文:许旸 图:出版方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