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县石龙杨梅基地的李西明感激地说↓↓↓

“今年的天气多变,又是冻雨又是高温的,多亏了气象局老朱,经常在杨梅协会的群里提醒指导,我家的杨梅才能坐果良好。”

李西明口中的“老朱”便是朱寿燕。

今年58岁的朱寿燕是县气象局的农业气象高级工程师。1985年毕业开始,他便一直在基层从事农业气象科研、应用工作,对我县的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产量预测等都做了深入研究,曾多次获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和科技进步奖。对森林病虫、森林防火,他也做过大量科研、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了《农业气象指标大全》和《气象与农业生产300问》2本专著,为农业气象专业知识的普及应用做了积极贡献。曾先后获得5次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2次被评为省级优秀测报员,获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杨梅在中国,中国杨梅出浙江,浙江杨梅数仙居。”杨梅是我县的特色农产品,更是农民致富增收主要来源之一。截至2023年,全县梅农3.3万户、10万余人,杨梅种植面积14.5万亩,产量12万吨,鲜果产值11.2亿元,带动梅农户均增收3.52万元。

然而,杨梅的生长期、采摘期都对气候条件极为敏感,而大棚杨梅的养护则更为严苛。要想杨梅丰收,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必不可少。

“大棚杨梅与普通杨梅打了上市的时间差,价格是卖得高了,但是一分价格一分辛苦。种植大棚杨梅要特别注意光照、温度、湿度等。比如在开花期,如果温度超过35℃,花朵很容易被灼伤影响挂果,所以一旦气温过高,就要及时揭膜通风,有时候天气不好,整晚都得守在山上。种杨梅哪有不和天气打交道的?”县西炉杨梅种植大户王洪友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有效利用天时,趋利避害,提高大棚杨梅的产量和品质,是梅农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朱寿燕多年努力的方向。

“大棚杨梅不但考验梅农的管理技术,也十分考验气象服务的精准度。这几年,我们针对大棚杨梅的直通式服务更加完善,及时更新梅农信息,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全程化、精细化、高质量的特色气象服务。”朱寿燕表示,从2月初杨梅还在越冬期,就对秋、冬季杨梅的气象灾害作了总体评价;从3月初开春,开始每周实时地分析一周来的天气和未来一周天气预测,以及对杨梅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农事建议,指导梅农做好杨梅管理。

为此,朱寿燕从常规业务观测“有什么给什么”,到主动对接梅农“要什么给什么”,从传统服务定期现场走访记录数据,到依托新技术新理念,促进气象高新科技与为农服务的融合,并探索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气象护“梅”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科学指导趋利避害,朱寿燕还在努力避免“天有不测风云”给果农带来的损失。每年杨梅上市时间,恰逢江南梅雨季节,如何减少雨水给采摘过程中的杨梅带来的影响,一直是朱寿燕重点探索解决的课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由朱寿燕主导的“杨梅梯度栽培与产业化研究”项目曾获省农业厅农业丰收奖和台州地区科技进步奖,对杨梅全生育期的气象条件做了深入的研究,对杨梅的农业气象观测做了19年的正式记录,成为中国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编写的《杨梅农业气象观测与服务规范》正式列入浙江省地方标准,成为极少数的县级单位起草省级地方标准项目。

对杨梅农业气象观测从人工观测到智能识别的研究,成为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杨梅果实生长期预测和识别成为浙江省杨梅气象服务平台的主要内容之一,仙居作为浙江省气象服务联盟的牵头单位,带领全省气象服务人员,积极服务杨梅生产,为浙江杨梅产业的持续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朱寿燕还积极参与地方创新农作制度推广示范工作,主持“杨梅衰老树更新复壮示范”“茶粕在杨梅害虫生物防治中应用研究”“杨梅凋萎病防控技术试验”“仙居杨梅低产园深度改造技术示范”等多项创新农作制度示范、推广项目,为杨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声明:转载稿件,请注明出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寿燕:提供“气象加持”,护航杨梅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朱寿燕:提供“气象加持”,护航杨梅丰收

仙居县传媒中心

融媒体记者:张光剑 县气象局

编辑:徐丽亚

责编:尹宇华

审核:吴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