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伴侣》杂志2024年3月总第538期P18《婚恋诊室》

本期专家:徐文娇,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咨询师。

小未咨询:

小未咨询:

客观上来说,我的父母对我不差,抚养我长大,供我学习、生活,但我并不喜欢与他们亲近。

我的性格一直很叛逆,不愿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因为我发现自己实在无法忍受父母的说话方式。他们和我说话时,语气严厉、强硬,动不动就威胁羞辱我,我与他们完全没有平等沟通和商量的余地。

在家里,我做任何事都要小心翼翼,要看他们的脸色、要合他们的心意,否则就会受到他们的责骂,“白眼狼、不感恩、脾气倔”,每一个字都很刺耳、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我很早就开始上寄宿学校、选择到外地上大学,为的就是远离父母。在大学里,我遇到了现在的丈夫,毕业后,我们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父母,开始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没想到,我与丈夫相处时,也总能在自己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

一开始我与丈夫的感情很好,恩爱有加、相互支持、彼此尊重,可结婚不到两年,我就变了。我变得爱抱怨、爱唠叨,特别是在做家务的时候,我会一边做一边抱怨他。

尤其是看到丈夫每天一回到家就打游戏,我就更加生气,觉得他不上进、不干正经事,随后便狠狠地责备他、羞辱他,经常把话说得很难听,就像我父母曾经责骂我一样。

丈夫曾跟我沟通过,我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但一生气我就控制不住自己.....

我坚决不想成为我父母那样的人,很想做出改变,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文娇老师解答:

徐文娇老师解答:

在与父母的关系里,一个孩子一直在声嘶力竭地呐喊:“不要认同、不要成为、不要威胁、不要……”

而拉开距离、保持愤怒,才能做到彻底拒绝,拒绝跟父母链接、拒绝融合。

这种拒绝阻隔了与父母负面部分的链接,保护了自己,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拒绝了与原生家庭积极部分的链接,爱的链接也被阻碍了。

这会让我们的内心像个流浪儿,深深怀疑“我到底是谁?我是否真正会被人所爱”。

而且,悲哀的是,当我们努力对父母负面部分作出反应时,与父母的链接已然产生了。父母负面的情绪情感、刺耳的话语,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理、神经反应系统里。

当我们在伴侣关系中捕捉到父母的影子时,或感触到自己又被同等对待时,那些长期压抑的愤怒、未被看到的委屈、内心深处的脆弱,便在这段相对安全、亲近的关系中释放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如果我们还没学会觉察和涵容这些负面情绪情感,以及学会更具建设性的表达方式,那么就会使用最本能的表达,即父母常常对我们使用的表达方式。

于是,处在S-R(刺激-反应)状态下,我们就会再次回到与父母相处的情境中,内在依旧是那个受伤的小孩

此时,我们置换了角色,采用了父母之前的反应,狂怒、指责、威胁、差辱,这让我们觉得自己更有力量、更有控制力。

同时,也用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去对待伴侣,让他也体验一下你曾经的羞愤和痛苦,以获得心灵上的共鸣。这也是婚姻中的“精神虐待”。

其实,当我们像父母对自己那样去对待伴侣时,我们已经在心理上跟父母认同了

可惜的是,当父母这个客体不够好时,我们易跟“不好”的部分链接,好的部分被怨恨、偏执分裂摧毁了

此时,若周围环境里、家族里、文化里有“好客体”可以去认同,比如,某个同学的父母、某个老师、长辈、名人,或者伴侣、心理咨询师等,那么,我们便可学习、模仿、内化他们的行为,从而修正、补充自己的内在客体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还可以经常问问自己,心里比较脆弱,需要派重兵防卫的心理按钮是什么?当你明确这些心理按钮时,就不容易被坏情绪控制,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学习走一条健康的路。

有一句话:不要让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更大的问题。要觉察过去自己保护自己的方式,即我们的自卫性反应是什么。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自我觉察,继而做出正确选择,最终改变自己。不要把所有的权利都交在别人手中,要学会改变自己。

你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自我梳理、自我成长,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改变。

爱自己,学会独立,拥有自己的爱好、事业、兴趣和朋友圈,才能慢慢放下对爱情的痴渴,正视自己和伴侣,不孤注一掷地去投入,不害怕失去地爱对方,才能让这段婚姻变得美好而和谐,才能在亲密关系中走出一条新路。

徐文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沙盘游戏咨询师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会员

·广东省心理学学会会员

·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会员

·广东省妇联“维权服务站”心理顾问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I ❤听说吧

听说吧心理机构,16年口碑相传

来访者遍布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