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节前某日,去新天地参加一个新书推广。早早离家,想先去附近逛逛。那是一片永远盘桓在记忆中的地方。嵩山路的《现代家庭》杂志社旧址,紧邻新天地。当年,淮海路太仓路大动干戈时,我们蛰伏在弄堂深处,每天听机器声隆隆。待到尘埃落定,周围就变了,一幢幢现代建筑崛起,连成一片,与香港、纽约的中心城区几无二致。新书名《底色》,作者周永平曾当过十几年兵,之后是政府官员,做过报社主编,后来下海,参与创立了上海新天地。他想保存自己亲历都市崛起的30年,说二十世纪80年代末,那是上海崛起的前夜,“如同地壳下运行的板块崛起顶出地面,大地产生裂开的阵痛。”几位参与座谈的当年的相关人物,有的发言时几度哽咽,感叹当年不易,感叹自己曾有过使自己回忆起来热泪盈眶的日子。

一位与我年纪相仿的与会者,散会时过来和我热烈握手,说他曾是环卫部门的党委书记,感谢我们杂志社当年对他工作的帮助。说我们曾派人去他们单位,给大家讲如何穿衣打扮,如何化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建立自己的自信,从此环卫工们振奋起来。“侬想想,阿拉这种工作!”看他这样大声反复地说,我在脑海里推测着是哪一位同事做的好事,一面也是感动着的,几十年前的事啊!当年我们弄堂口的公共厕所和垃圾集散地,是著名地标,不久前看到年轻同事撰文忆当年,也是一定要把这两样大大书写一番的。

那时我们编杂志,日日纸上谈兵,和建筑工地不在一个维度。只是,在弄堂深处的办公室,常常也是没日没夜的。很多想法,很多故事,很多憧憬和希望,和几十万读者交流,要建设一个新世界,回归常识,合理地生活,幸福地度日。1995年《现代家庭》创刊10周年时,我们从120期杂志中挑选一些富有情感或哲理的精炼散文,编成小书,书名冠之以《絮语碎言》。还记得编选过程是一件有点沧桑感又有点七彩纷呈的事,做起来感觉很亲切,就像数着我们共同历经的风雨阴晴,嬉笑悲欢。回到家,我把这书找出来,纸页泛黄了,最朴素的简装,软软的,翻起来很方便。读着,欲罢不能。忠实地面对生活,面对自己和他人,点点滴滴记下我们对人生的追求,对爱情、亲情、人情的理解,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的希冀。故事远去了,真情仍在,即便今天,仍愿珍惜和向往。记得,国门初开时,我非常羡慕人家克数不等的铜版纸,羡慕人家期刊的精美图片、高级油墨……想着什么时候我们的杂志也能有这样的承载。但如今常常会浮现脑海的,却还是当年那些印在粗糙的再生纸上的故事。

嵩山路包含杂志社旧址的那一片,又被围起来了。再打开时,必定有新的建筑耸立,往日不再。但我还会去走走,我的记忆在等着我。(孙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