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句老话,叫做虎父无犬子。当然,这并不绝对,也不是像字面意思的那样,强调父子之间的传承。而是说父母的品格、教育,对子女后代,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

这从我国历史上许多名人留下的家训、家书中可见一斑,例如远有刘备给刘禅遗诏中的那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近有《傅雷家书》中,记录有我国著名教育家傅雷先生,于1959年写给远在英国的儿子傅聪之一封信,其中他语重心长地说道: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

这些文字字字珠玑,真情流露,不仅是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会,对他们的子女后代的教育,对我们这些读者,也有莫大的警醒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英雄”都能将子女教育成自己希望的样子,或者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英雄后代的行为,也让人费解。

一、一份被尘封多年的红色家书

2007年11月14日,是江姐江竹筠牺牲58周年纪念日,听到“江姐”这两个字,大家心中浮现出的,一定是一位满脸坚毅、大义凛然的女烈士形象。

这是各类红色作品和资料带给我们的固有印象,不过我们应该清楚,江姐是一个鲜活的人,她不是只有革命烈士这一个身份,她还是一位女性,一位母亲,也有自己柔情的一面。

当年,为了办好纪念江姐的活动,三峡博物馆罕见公开展示了他们的镇馆之宝——江姐遗书。

据该博物馆领导介绍,这份遗书十分特殊,并不是用笔墨写成,而是将牢中吃饭用的竹筷磨尖,将睡觉盖的棉絮拆开,将棉花烧成灰,这样以竹筷为笔,以棉灰为墨,在一张草纸上,艰难地写下了这封家信兼遗书。

最后,又通过一名被我党先进理论所打动策反的看守人员传递出去,辗转到了江姐表弟谭竹安手中,由他转交给姐姐谭正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展览时,这封家书被保护在玻璃柜中,但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张做工粗糙、长宽不过一公分的破旧黄纸上的内容:

若不幸,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决不要骄养,粗服淡饭足矣……

这寥寥几笔,是临终托孤(当时形势紧张,距江姐遇害仅2个月),也是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更流露出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让人感动。

不过,江姐遗书内容公开后,也掀起了另一阵波澜,那就是大家都很感兴趣,江姐的儿子“云儿”,如今究竟如何,是否按江姐期盼的那样,为革命事业在奋斗贡献。

然而最后传出的消息却让大家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还对他大加指责,原来,江姐的儿子全名彭云,因成绩优异被公派出国留学,后来却在美国定居工作,成为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

这让网友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身为烈士子女,享受公费留学,还是我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竟然最后没有回到祖国做贡献,这不是背叛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姐儿子与留美不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网上形成了不小的舆论风波。难道这位彭云真的如此不堪,背弃了父母的信念,背叛了祖国的培养吗?要弄清这一点,还得从江姐夫妇及彭云的事迹讲起。

二、烈士遗孤

有的朋友可能还不了解,彭云的母亲江姐是烈士,他的父亲彭咏梧同样也是一位烈士,而且比江姐牺牲更早,于1947年,在下川东游击队政委任上,阵亡在大别山中。

江竹筠与彭咏梧是在任务中相识,1943年5月,潜伏在重庆财政部当职员的江竹筠,被组织上安排与当时在我党重庆市委工作的彭咏梧假扮夫妻,主要是为后者提供一个安全的身份和稳定的住处。

由于之前,江竹筠长期在重庆读书、工作,身份十分隐蔽,很快这对“夫妻”的住处,就成为我党在重庆的一个重要据点。江竹筠和彭咏梧在国民党对我党人士残酷搜剿的背景下,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各项任务。

不过也是这种高压下相互扶持的经历,让两人互生情愫。1945年,在同生共死2年后,两人正式向组织申请结婚并得到批准,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彭云出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一家人并没有在一起生活多久,1947年,因为任务需要,夫妻二人不得不留下才满周岁的儿子,前往川东,潜伏在大巴山中领导当地的武装暴动。

后来,为了给下川东地区输送我党干部,江竹筠又回到重庆工作,但不久之后的1948年1月,她就收到一个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