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所学校。优质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出积极乐观、拥有健康人格的孩子;反之,错误的家庭教育很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夫妻该如何协力给孩子提供成长支持和心理营养?孩子与祖辈同住,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澎湃问吧邀请浦东新区“家庭教育进社区”讲师:心理学博士郑奕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怡、上海三级心理咨询师朱晓姝一起聊聊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夫妻关系对孩子成长有多重要

@清叶色:父母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郑奕飞:正常的夫妻生活中争吵是难免的,有可能你也听说过书中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

那么,如何让夫妻争吵减少对孩子的影响?首先,父母还是要尽量减少在孩子面前的争吵,选择互相尊重、适时沟通。其次,如果不可避免地在孩子面前争吵了,希望减少对孩子的影响,事后跟孩子澄清几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坐树不言:父母离异的娃容易有性格缺陷吗?

郑奕飞: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单亲家庭完全可以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完整、优秀的孩子,在中外很多不同家庭中我们也已经看到范例。父母之间婚姻破裂,希望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试着做以下几点。

1、跟孩子澄清,父母之间没有办法继续一起生活,是他们自己的个人问题,与孩子无关(不是孩子的问题),减少孩子的自责感。

2、承诺虽然不能继续一起生活,但永远是他的父母,会一直爱他,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3、双方共同协商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关爱孩子,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关注孩子的未来成长。

如果父母能真正用心做到以上几点,相信孩子可以健康快乐成长,拥有良好的性格品质。

@SELINAA: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是好的教育方式吗?

郑奕飞:每个家庭都会摸索出自己独特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模式,一个温和一个严厉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家庭,但这种模式或许对您的孩子可能有效,需要自己有判断。

家庭教育中夫妻双方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需要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性,这很重要!双方理念的一致让劲往一处使,达成统一目标,携手并肩协同推进。如果在双方矛盾的教育理念下,有可能会让孩子有机可乘地钻空子,孩子有可能因被拉扯而被能量消耗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tintlittlebit:如何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

郑奕飞:的确,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情绪稳定既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也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不断学习、觉察以及成长。

首先,一个人习惯的情绪模式与其成长环境有关,所以调整和控制情绪的前提,可能需要我们先学会觉察,觉察自己的情绪模式和情绪按钮。其次,情绪也与认知有关,每个人面对同样一个事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与行为,进而导致不一样的结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会合理地调整认知非常重要。

再次,除了自我觉察和学习成长,我们家长也要认识到自己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因此我们不可能完美应对所有的问题,如果出现情绪的不稳定,坦诚面对并真实地告诉孩子,自己需要调整而且正在为此努力,而不必过于自责,陷入情绪泥沼。相信能提出问题的你,就已经走在成长和进步的路上了。

隔代教育有何利弊

@早餐吃的牛肉面:有人说孩子三岁之前最好父母自己带,不要甩给老人,有道理吗?如果白天让老人带孩子,晚上不跟他们在一起住,这样是否有点把老人当工具人?

张怡: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他的特殊性和唯一性,所以任何时期都非常关键,如果能得到父母的陪伴与引导,那肯定是最好的选择。3岁前的孩子和谁一起成长、生活很重要,对孩子的心理、人格以及智力发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这个时间段父母远离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内心孤独,感觉不被关爱,内心缺乏安全感,让亲子关系疏离。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更容易叛逆,不服从父母管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祖父母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耐心和时间来照顾或教导孩子,这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情感的交流,老人在和孙辈的相处中也能收获快乐,缓解老人的孤独感,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相互滋养的过程。

当然前提还是要老人愿意且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孙辈。我们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多进行沟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每个人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明灯,而非工具人。作为孩子的父母,应尽可能多陪伴子女,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以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也鼓励老人与时俱进、学习现代化的育儿方法,与孙辈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方式。

@KV4EVER:怎么样才能让老人知道,孩子已经穿得够多了,再多要捂出病了?面对反驳型人格的老人,要怎么跟他沟通?

张怡:关于衣服穿多穿少的问题,它其实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两代人对于育儿理念的分歧。在和老人的沟通上很需要年轻爸妈花点心思,比如需要年轻父母能够换位思考,理解尊重长辈对于孙辈的关心,很多时候,长辈的一些做法也是基于他们成长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因此他们也深信不疑,如果在言语上直接反对,也就意味着对他们过往经验的否定,老人可能很难接受。

在与长辈讨论这个问题时,可以先表达对他们关心孩子健康的感激之情,这样可以为后面的沟通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之后,可以为长辈分享科学的育儿知识,解释过多穿衣的风险,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引入专业医师的建议增强说服力,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折中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多耐心,改变长辈几十年来形成的观念和习惯需要时间。同时,年轻父母也需要坚持自己的育儿原则,实际行动和积极育儿的成效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面对比较 “犟”脾气、固执的老人,建议在沟通的时候,要给予老人充分的尊重与理解,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立场和担忧。尊重老人的生活经验和智慧非常重要,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观点,这会让老人特别挫败,他也容易立马怼回来。

同时,还要学会倾听老人的情感和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关心和感恩。在与“犟”脾气的老人沟通时,如果遇到老人杠回来的情况,我们也要保持冷静和耐心,避免因情绪失控导致沟通失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语气,让沟通更加顺畅和有效。

@华欣的海:婆婆总是护着老公该咋办?有时老公是站在我这边的,但他也不太会跟自己父母沟通……

张怡:面对您婆婆的区别对待,肯定心里有很多委屈和愤怒。我想我们当下能做的就是先改变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心态。自己的丈夫和婆婆多年的互动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确实很难在婚后立马做出改变成为你想要的状态,所以不管对于挑剔的婆婆还是敢怒不敢言的丈夫,我们需要试着去接纳。

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他们,这其实就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的本能,只是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可能把儿子培养成“巨婴”。多尊重老人的付出,下班回家要尽量多分担家务、陪伴孩子,让老人有休息的时间。老人的付出也需要被我们看见、尊重。

@是金子总会花光的:老人帮忙带娃,是否应该给他们一些补贴?

张怡:关于是否给补贴的问题,我想说,金钱有价,老人的付出无价,老人帮忙带娃,很难用金钱来衡量。是否要贴补老人,这和每个家庭的现实状况有很大关系,最重要的是与老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确保双方都满意。

对于老人来说,日常对孩子的照顾都需要花销,子女能主动贴补老人,也是帮老人减轻经济压力,在情感上也得到了宽慰。很多时候,不管贴补多少,都是一份心意,老人们或许不在乎给的钱多钱少,只是在乎这份心意。除了在物质上的考虑外,在情绪情感上,作为子女也需要给予老人充分的“补给”,尊重、肯定并感恩他们的默默付出,这些对老人来说也同样重要。

如何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ontheroad9898:小朋友不理房间、熬夜玩手机、挑食,该怎么引导他改正这些坏习惯?

朱晓姝: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原因,首先,家长可以观察分析下孩子有这些习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比如环境影响?比如孩子想通过行为引起家长关注?比如缓解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一些方法调整孩子习惯,比如:

以身作则。家长在孩子面前示范正确的行为,比如,家长是不是可以放下手机,看看书?

转移注意。比如家长是不是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一点健康的游戏?陪孩子一起打打球等?

好榜样引导。比如可不可以找到孩子的身边人(好朋友、信任的长辈等),做出正确的示范,日常陪伴、引导?比如和小朋友一起吃有营养的食物,其他小朋友吃得很香,并分享给自己孩子等。

规则制定,并坚持。如果孩子年龄较大,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改变习惯的方法,并且敦促孩子坚持。但注意一定是孩子接受的方式,并且一定要分步骤,给予孩子一段时间循序渐进地完成。

改变自己。比如孩子挑食,家长是否可以尝试改变食物口味等?或者家长对孩子的习惯是否有一些其他的误解?可以从自己身上尝试寻找原因,尝试做改变。​

习惯的养成,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包括孩子自己、周围的人、环境等,多沟通,持之以恒,相信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zzZ多喝白开水:孩子未满周岁,有必要开始培养她的习惯吗?

朱晓姝:习惯是一个终身学习和培养的过程,但是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同,习惯的培养方式也会不同。周岁前,孩子主要通过动作来感知这个世界。家长如果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可以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示范或者日常就表现出一些好习惯的行为。或者跟孩子玩一些培养习惯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