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内蒙古47岁农民将仅有2个月大的弃婴抱回家中。不曾想32年后,弃婴不仅成为上校军官,对于这位年近半百农民的艰辛扶养,他是这么做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春天,农民董栋小迎来了他人生中最特别的一个生命。

当时的董栋小正在经历着他人生最痛苦的阶段。

由于家境贫寒妻子和自己的感情在柴米油盐中消耗殆尽,最终选择了扔下孩子离开了家庭。

两个儿子本来是他唯一的慰藉,然而在他们前后外出打工之后,传回来的只有噩耗,两个儿子在打工的时候遭遇意外不幸去世。

从那之后,家里能够陪伴着董栋小的只剩下年迈的老母亲。

家庭的悲剧让他心中有了一道隐隐作痛的伤疤,每天忙完之后,坐在安静寂寥的屋子里,他心头的苦痛就席卷而来。

就在他以为自己要在寂寞和孤独中过完一生的时候,小儿子来到了这个家庭。

董栋小文化并不多,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满意的名字“永在”,希望他能够永远都在自己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永在本来是村子里一户家庭的新生儿,父母不愿再增添负担,于是四处托人领养,董栋小听说消息之后立刻就把孩子抱回了家。

尽管家里条件并不好,但是董永在十分懂事,经常默默帮助父亲做活,跟在他的身后学着他的样子收拾家务。

到了上学的年纪,董栋小深知知识的重要,他省吃俭用硬是让董永在读上了书。

董栋小选择领养儿子的时候就已经47岁了,这些年,董永在在努力成长,他的年纪也越来越大。

董永在看着父亲为他付出的一切,心中是无尽的感恩。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他总是比所有人都努力,只为了出人头地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因为家境贫寒,董永在每天的伙食只有馒头片就水,学校负责伙食的老师看到了便询问他原因。

得知董永在家庭情况之后,老师为他向学校申请了餐补,让他每天都能够吃饱饭。

董永在一路走来受到了父亲的照顾和养育,在学校的时候又受到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与善意,大家的举动都让他感动不已。

他的心里更加坚定了要成长为一个有用之才,回报父亲,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最终董永在收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看着一纸通知书,眼泪不住地掉了下来,父亲也为他高兴和骄傲。

在大学的日子,董永在不满足所学知识,选择了进一步深造,又考上了国防大学的博士。

和父亲相依为命多年的董永在,从来没有忘记父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如今他老人家年事已高,独居又没有值得信赖的人能照顾,董永在索性直接将父亲带在身旁和自己住在一起。

哪怕是有了自己的家庭,董永在也坚持每天和父亲一起吃饭,给父亲洗脚、洗澡,带着父亲散步,将老人的生活照顾得妥帖安稳。

或许是苦难造就了他对政治思想工作深刻的认知,多年来,董永在不断创作,完成了多项理论成果,他的课程在部队中收获了极大的好评。

提及他的关键词,董永在最常说到的就是“感恩”。他感恩养育之人,更感恩社会、党和国家。

他认为是这个时代成就了他如今的一切,因此他会永远心怀感恩,回报社会,不断攀登高峰,突破自己。

资料来源:带着养父读书、工作,这位上校的故事令人动容——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