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1912年,年方19岁的毛泽东还在湖南省立高等中学读书时,便被校长符定一认定是“可堪造就的大器之材”,特地借给他一部《御批通鉴辑览》。毛泽东爱不释手,终生勤读不缀。正是因为熟读史书,以史鉴今,才让毛泽东拥有了杰出的治党、治军、治国才能。

据毛泽东身边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部书上不知被他读了多少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锦云

毛泽东曾感慨地说:“这部书我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有人觉得中国古代的历史全是糟粕,有人觉得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全是精华,我看这两种人都片面了。我的观点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分析。”

毛泽东读《资治通鉴》及其它史书,是从改造中国与世界出发,在历史中寻取智慧。

所以,毛泽东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最熟悉、对历史经验运用最灵活的领袖,周恩来就说过:“毛主席是从几千年的历史经验教训、近百年的革命运动、近三十年来的直接奋斗中生长出来的人民领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是毛泽东最为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尤其是对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后而已”的精神十分推崇。毛泽东曾多次表示: 我也要学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后而已。

从唐朝开始,唐玄宗为十位历史上的名将专门设立庙宇祭祀,称为“武庙十哲”,以示表彰他们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卓越贡献。“武庙十哲”也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古代军事家的最高水平。而诸葛亮正是这“十哲”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人,有“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之誉。虽然正史上的诸葛亮没有小说中的那么玄乎,但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有人说诸葛亮在军事上没有太大成就,没有什么过硬的战绩。其实这些人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战绩等同于军事成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

实际上军事成就并不单纯指的是战绩,还包括这个人著写了多少军事理论著作,他的军事思想是否超越同时代的人,他的军事发明是否对战争有所帮助等等。军事思想,军事理论、著作,军事发明,军事工程这些同样都是军事成就,而且是并不弱于战绩的军事成就!

毛泽东认为:军事家可以分为战略家、战术家和军事理论家三种。诸葛亮从战绩上看或许不够出色,但在战略上、军事理论上以及军事发明上,都堪称优秀的军事家。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善于借鉴诸葛亮的军事斗争艺术和斗争经验。尤其是诸葛亮的宣传鼓动能力。毛泽东曾对红四军的干部们说,三国时蜀汉大将黄忠在面对强大的夏侯渊时,诸葛亮用“激将法”对黄忠进行鼓动,让黄忠成功地斩夏侯渊于马下。

虽然红军战士都有高度的阶级觉悟, 用不着“激将”,但诸葛亮宣传鼓动的那些工作方法,仍然值得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曹魏,蜀汉的国力偏弱,但诸葛亮采用屯田制度,保证了蜀汉军队的后勤供应,让蜀军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

建国后,毛泽东就多次勉励在新疆屯田的王震将军,说中国古代就有屯垦制,诸葛亮在汉中也搞过,可以实现开荒就业,又能巩固边疆,的确是个巩固边防的好办法。他还要王震多读读三国的历史,从中汲取诸葛亮屯田的经验。

1953年,我军在贵州擒获布依族女匪首程莲珍后,很多同志主张杀掉这个女匪首。可毛泽东却说不能杀。他说诸葛亮对孟获都敢七擒七纵, 我们抓了个程莲珍, 为什么不敢来个八擒八纵?连两擒两纵也不行?不能一擒就杀。

结果程莲珍被释放后,主动申请参加清匪工作。她深入匪穴,对土匪们大讲共产党的宽大政策,进行劝降。不久后,当地的土匪纷纷下山投降,困扰人民群众很久的匪患得到了平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熟谙历史与军事的毛主席分析事物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总是能切中要害,入木三分,让人无法不佩服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功力。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形势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统治者昏庸腐败,世家豪族互相倾轧,土地兼并日益加剧,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许多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趁机扩张自己的力量,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消灭军阀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是人民的迫切愿望。诸葛亮就是一位把消灭割据混战,实现全国统一,建立巩固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政权作为已任的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奋斗不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统一全国的根本目的出发,为刘备制定了一个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

他认为曹操拥有"百万之众",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没有相当有利形势的条件下,是不能与之"争锋";至于孙权,虽然也是完成统一大业的障碍,却暂时不能与他为敌。

曹、孙之间也存在矛盾,所以可以利用这个矛盾,确立联吴抗曹的基本战略。终诸葛亮的一生,一直都是按照“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开展的。

诸葛亮也很重视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因为这是完成统一事业的基本条件。根据当时的客观情况,诸葛亮把这个根据地选择在了荆州和益州。这既符合刘备当时的处境和力量,又符合客观实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协助刘备创建了自己的战略基地,这才让刘备有了与曹操抗衡的条件。

有了根据地后,怎么巩固和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

诸葛亮制定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政治纲领,在内政上推行法家路线,恰当地处理了外来士族与土著地主之间的矛盾,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得到了缓和。

在军事上,诸葛亮坚持“以法治军”,主张"明赏罚之理,兴赏赐以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所以蜀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之后的北伐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可惜,后来的天下形势没有按照诸葛亮设想的那样发展。

东吴袭取荆州,以及后来的彝陵之战,让蜀国的实力受到重大损失,诸葛亮一直没有等到“天下有变”的有利条件。但诸葛亮不改初心,进行了七次北伐战争,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但仍然表现了诸葛亮主动进攻,争取统一全国的志向。

毛泽东曾说过:“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与诸葛亮可谓不谋而合。当时蜀汉处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地位,如果诸葛亮不采取积极选取、主动进攻的方针,不积极地去争取战争的主动权,那么对蜀汉会更加不利。

诸葛亮的战略,终极目标是消灭分裂割据,实现统一全国。可惜的是,虽然诸葛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的战略目标还是没有实现。在为诸葛亮扼腕叹息的同时,毛主席也曾给出过三点原因,可谓字字一针见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曾多次指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严重失误,认为诸葛亮失败的根源在于其军事战略与实践的三大失误。

第一个失误,是用错了人。

李银桥是毛泽东最为信任的卫士,毛泽东多次表扬李银桥,说自己没有选错人。李银桥有些不好意思,于是谦虚地说:“主席什么时候选错过人啊?”毛泽东却一脸严肃地说:“就是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马谡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银桥

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李银桥也很崇拜诸葛亮。听主席说诸葛亮错用了人,于是便问主席:“主席,我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错用了马谡;但关二爷那么大能耐,怎么是错用了呢?”

毛泽东点燃了一支烟,向李银桥解释道:“当初诸葛亮就不该让关羽守荆州。关羽一直看不起东吴,根本没办法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针。加上诸葛亮平日里对关羽不讲原则的迁就,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故后来铸成大错。你说诸葛亮是不是用错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银桥听完后如梦方醒,连连点点头。

毛泽东又问李银桥:“你说诸葛亮用错了马谡,到底错在哪里,你知道吗?”李银桥挠了挠头,咧着嘴笑了:“我哪知道!主席你和我讲讲吧!”

毛泽东告诉李银桥,街亭之战前,诸葛亮命赵云、邓芝占据箕谷以作疑兵,自己则亲率大军直赴祁山,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命大将张郃西进街亭抵御蜀军。马谡与张郃战于街亭,马谡兵败,直接导致诸葛亮北伐无功而返。战后,诸葛亮杀马谡以正军法,但北伐的最好一次机会就这样流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照

诸葛亮这次北伐失利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街亭之败,而在于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

当时曹魏陇右地区兵力空虚,诸葛亮本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一举平定关中,甚至直取长安。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集中兵力攻取关中的建议,而是分兵箕谷后,仅以马谡一部攻打街亭,没有集中优势兵力一鼓作气取得胜利,导致兵败街亭。

毛泽东认为,马谡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只是不擅长正面进攻,而诸葛亮在他的使用上,存在用人不当的问题。

诸葛亮的第二个错误,是他在街亭之战这种关键时刻,放弃了对战役的指挥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者要随时把握敌我强弱形势的变化,选择有利的时机和地理条件,达到克敌致胜的目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选择的时机很好,但在马谡在街亭被困之时,诸葛亮没有指挥大军策应马谡,与曹魏展开决战。

究其原因,是当时诸葛亮远离战场,对战场上发生的形势变化不能及时掌握,无法作出及时、相应的调整,导致了街亭之败。

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街亭之败深层次原因,是主帅诸葛亮不亲临前线,不掌握第一手情况,在后方遥控指挥导致的。这个说法展示了毛泽东天才的军事能力,以及看问题一眼能看到本质的能力,为马谡洗涮了千年冤屈,这才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如果把诸葛亮换成毛泽东,会是什么样呢?毛泽东对街亭之战的建议是“亮宜自临阵”,认为诸葛亮应亲率大军疾进,不应分散兵力。显然,诸葛亮也认识到了这个错误,并吸取了教训。从那以后,“每出,亮必在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认为诸葛亮的第三个失误,是他在《隆中对》提出的军事战略,也存在一些问题。

毛泽东认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建议刘备“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也就是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击的战略方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荆州和益州相隔千里,这种分兵北伐的做法,会让本就兵力有限的刘备集团,很难获得兵力上的优势。"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的结果,导致了荆州守不住,北伐也无法完成。所以,毛主席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并不是只会纸上谈兵。1931年底子,,远在上海的临时中央要求红军集中兵力,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时,毛泽东就坚决反对。

他认为大城市的敌人兵力众多,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在敌人的死守下,缺乏攻坚装备和经验的红军很难攻下,反而会导致自身的重大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在攻打赣州时,红军伤亡3000多人,情况万分危急。是毛泽东及时提出向国民党兵力薄弱的闽西发展,红军这才攻占了龙岩、漳州等地,缴获敌人大批枪支弹药,取得重大胜利。

周恩来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军事能力:“毛泽东打仗很有一手,每仗全胜,很是佩服。”从那以后,“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也传遍了红军上下。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指挥下,我军战胜了强大的国内外敌人,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所以,毛泽东完全有资格评论“武庙十哲”之一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这三大失误,使蜀汉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毛泽东还是能辩证地看待诸葛亮的几次重大失误。

1957年, 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中说: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是有缺陷的,但他“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很好地继承了“因敌变化而取胜”的战术思想,把正确的作战方法建立在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之上,力求争取主动,使形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含有补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因素。

毛泽东最欣赏诸葛亮的地方,是他善于分析敌我形势,运用"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避实击虚"等战术,不失战机,谨慎而迅猛地进行战斗。毛泽东认为,这些特点对于现代的战争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