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大概都知道华生电扇吧。在那个年代,年轻人结婚得有“三转一响”,华生电扇就是其中的“一转”。不过要说起来,华生电扇可不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它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创造华生电扇的人,不是什么电器专家也不是什么发明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账房先生,名叫杨其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其源,字济川,1881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6岁时,他来到上海一家洋布店当学徒。3年满师后,因为精通珠算而升为司账。杨其源自幼勤奋好学,对各种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来到上海后,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英语和各种科学知识,一度沉迷于电镀技术。1909年,洋布店歇业,杨其源回到家乡开了一爿电镀店,从事首饰镀金、镀银等业务。1914年,因生意较为清淡,杨其源重返上海,在一家犹太人开的裕康洋行中做账房。

在此期间,杨其源结识了威灵洋行职员叶友才和久记木行跑街袁宗耀。三人相聚时,杨其源经常做些电器小实验作为消遣。久而久之,三人都对电器行业有了一定想法,并决定从电风扇开始创业。1915年,在袁宗耀的牵线搭桥下,杨其源仿照美国“奇异”牌电扇制造了一台样机,由此赢得了扬子保险公司经理、苏州电灯厂大股东祝兰舫的信任。在后者的资助下,杨其源、叶有才、袁宗耀三人于1916年6月在四川北路横浜桥租屋办厂,华生电器由此诞生。

在祝兰舫的建议下,华生电器一开始并没有立刻投入电风扇生产,而是转而研制防止偷电的电流限制器。1924年,在经过七八年的积累后,华生电器最终在周家嘴路开办新厂,批量投产电风扇。这也是我国首家自研自制的电风扇厂。

为了区别于其他进口电风扇,华生电扇做了两个重要设计:一是增设摇头装置,以方便多方位吹风;二是将直线造型的防护罩护杆改为八根波浪形曲线造型,既美观也更安全。在外观上,华生电扇采取古典式底座,配上黑、银两色的风扇外表,风罩正面则印有醒目的“W”与“S”组合的“华生”商标。在此新颖的外观设计和可靠的品质保证下,华生电扇一经推出,立刻受到市场的极大欢迎。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以“中华民族自力更生”为口号的华生电扇立刻成为商战中的弄潮儿。之后,华生电器在各大报纸呼吁“请用国货电风扇”,并刊登广告如下:“本厂创办于民国五年,制造各种电器久为各界欢迎。现当夏令出有52寸吊风扇、16寸台风扇,物美价廉,爱国请君提倡购用为幸。兹将风扇之优点到右:制造精良,风力充足,快慢随意,取价低廉,用电极省,摇头简便,保用两年。”在此宣传下,华生电器当年生产的1000多台电扇立刻销售一空,供不应求。

1927年,华生电器继续扩大生产,风扇产量达到5000台。之后2年,更是直接突破1万台大关。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叶友才又设法与南洋各地商会联系举办电扇展销会,使华生电扇走向国外,进军东南亚市场。在此期间,华生电器因产品过硬而斩获多项大奖,其中包括1925年江苏第三次地方物品展览会一等金质奖章、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银奖、1928年浙江省政府特别奖、1929年西湖博览会特等金质奖等。此外,华生电扇还获得菲律宾“中华国货展览会金奖”,由此蜚声海内外。

华生电扇问世前,美商慎昌洋行经销的“奇异”牌电扇曾在中国市场上一枝独秀、独占鳌头。在华生电扇的竞争压力下,“奇异”牌电扇销量大减,市场地位受到严重威胁。为此,美商曾提出用50万美元收购华生电器,但遭到杨其源等人的断然拒绝。眼看收购不成,美商又试图用降价倾销的办法来扼杀华生电扇,华生电扇采取了两条对策:一是在质量上更加精益求精,宁可暂时减少产量,也不轻易降价;二是另创“狮”牌电扇,以较低价格与“奇异”电扇竞争。同时期,原本生产电灶、电表、电气烘箱等产品的华通电器和主要生产电灯泡的亚浦耳公司也开始生产电风扇,与华生电扇展开竞争。

在多种竞争压力下,华生电扇仍旧不断扩大优势,称雄于中国市场。1932年,华生电扇年销售额达100万元,成为行业产量和年产值的龙头老大,有“电扇大王”之称。1936年,华生电扇进入全盛时期,年产量突破3万台,其中三分之二在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外销东南亚。此外,华生电器还在南翔购地并新开华明电器厂,承接铁路火车用的各种电机、电器生产。

正当华生电器不断壮大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上海沦陷前,杨其源将200多名职工和2000多吨设备和物资原料用40艘木船运往汉口,后又迁往重庆白象街六号设厂,继续生产电风扇、变压器、发电机及其他抗日军用产品。战争期间,周家嘴厂房被战火破坏,损失惨重。后来,留沪人员将剩余设备和物资搬迁到江宁路、长寿路口重新建厂,恢复生产后年产量达1.5万台。1941年,日军占领租界,该厂被迫解散。

抗战胜利后,华生厂由重庆迁回上海,运回设备和物资200多吨,总量仅为离沪时的十分之一。1946年,华生厂与其他单位合并,更名为华生电机厂,厂址迁至陕西北路。对于华生的前景,杨其源曾制定过宏伟规划,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通胀剧烈,加之财力、物力匮乏,而杨又年近七旬,体衰多病,力不从心,因此只能惨淡经营,勉强维持。

杨其源晚年寓居故乡镇江,后于1952年8月21日病逝,享年72岁。据了解,杨其源一向少言寡语,常以书籍、琵琶为伴。在华生鼎盛时期,其生活也十分简朴,每日蔬食布衣,时以食盐下酒。其收入除工资外,所分红利悉作股票投资发展生产。杨其源去世后,仅存住屋“憩庐”数间,别无他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要投资纺织、面粉、烟草等轻工业领域,很少有涉足电机等先进制造业的。杨其源创办华生公司的壮举,不但书写了民族工业的新篇章,其气魄与见识也有过人之处。随着空调的日渐普及,电风扇逐渐退出清凉市场,但“华生”这个百年品牌至今仍屹立不倒,这也是非常难得的。(金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