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走进耕地抛荒整治后的湖南省新邵县筱筀村沙湾里,只见平整的农田成方连片、硬实的田埂纵横交错、浆砌的水渠畅通无阻、嫩绿的豆苗生机勃勃,与红瓦白墙的漂亮民居、飞架南北的高速铁路相得益彰,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撂荒地“重操旧业”(新邵县委宣传部 供图)

“这片土地经过村里整治后,全部流转给超级合作社种植粮食作物,合作社每年上交给村里3万至5万块钱。你看,这片豆苗长势还蛮不错嘞。”眼看着一垄垄绿油油的黄豆苗,筱筀村书记颜爱文一脸欣慰。

多年前,为修建沪昆高铁,项目施工方将沙湾里此处60余亩的基本农田用来堆放建筑材料和搅拌混凝土,按田土面积给予村民一定的经济补偿。高铁竣工通车后,这片满是砂石混凝土的农田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荒凉状态。今年4月初,筱筀村两委租来挖掘机、拖拉机、翻耕机等农机设备对这片地块进行复耕复垦,共清除砂石、混泥土及各种垃圾1000多吨,同时通过机深翻、机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兴建育秧大棚保农业生产(新邵县委宣传部 供图)

在毛家坪耕地抛荒整治现场,两座白色联栋育秧大棚拔地而起,挖掘机突突作响,正在对高低不平的坑洼路面进行平整压实,近十名村民则忙着砌墙疏浚和修建相关配套设施。大棚旁边,几块已经复耕的农田水平如镜,只待播种。

“育秧大棚建设已经进入扫尾阶段,我们正在抓紧时间完善基础设施,确保不耽误晚稻育秧。”合作社负责人颜超说。

据了解,毛家坪共有基本农田300多亩,后因劳动力大量外流,村内多为老弱幼小的留守群体,近百亩田土无人耕种、杂草丛生。筱筀村因地制宜,组织挖掘机、旋耕机等对撂荒地进行重新翻耕平整,将地势较低、取水方便的80余亩耕地流转给超级合作社种植双季稻。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今年初,该村还抢抓冬修水利的黄金时机,斥资170多万元对全村年久失修、开裂塌陷、堵塞渗漏的3000余米长水渠进行维修加固,建设“大动脉”,疏通“小血管”,其中从周家岭到毛家坪的中型水渠就长达800多米,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近年来,我村持续推进耕地抛荒整治,今年已整治到位60多亩,预计7月份全部整治到位。对水利条件好的耕地种植双季稻,水利条件不好的就鼓励村民种植玉米、高粱等旱季作物。”颜爱文说。

截至目前,该村已盘活撂荒地220亩,复耕率达90%。(何雯 唐文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