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古名湖北,简称“鄂”,地处中国东部地区。这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九省通衢”,自古以来都处于重要的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在革命战争年代,湖北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黄麻起义的发生地,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鄂豫皖抗日根据地等。

今日的湖北更是成为了国际性的交通枢纽,即将打造成国内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际四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跻身全国强省、富省的行列。湖北省这一系列可喜成果的取得,是与湖北省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班子的艰辛付出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王任重同志,就是湖北省的开国第二任省委书记。那么,在王任重的人生经历中又有哪些传奇经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7年1月15日,王任重出生于河北省景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祖上几代都是憨厚朴实的农民,依靠种田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过得十分艰难。

尽管家境贫困,但开明的父母仍然节衣缩食送王任重去学堂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儿子的命运。从小聪明睿智的王任重,自然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景县乡村师范学校,学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这也为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1932年,王任重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先进思想,深受影响,积极参加爱国主义运动。由于表现突出,很快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6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开始他辉煌的从政生涯。

入党后,王任重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他历任中共河北景县县委委员、泊镇区委委员等职,一直在家乡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进行党政宣传工作,发展新党团员,创建党团组织,壮大革命力量。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北很快沦陷,侵华日军加快了侵略的步伐,日本人的铁蹄在短短数月内便踏遍了黄河以北的广袤国土,中华民族岌岌可危,就要亡种灭国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必须站起来打日本人去。

在抗日浪潮的巨大冲击下,国共两党放下成见,团结合作,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时年20岁的王任重也借此机会,阔别家乡,千里迢迢,历经艰险,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开启了人生的又一次大转变。

来到延安后,王任重进入了中央党校学习深造,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和军事知识的培训。在这里,他以渊博的学识、独特的见解、富有远见的卓越见识,成为了同期学员中最有名气的那一位,立即引起了中央首长的高度重视。

毕业后,王任重被分配在中央党校和陕北公学从事教学工作,虽然他在延安呆的时间不长,但他博古论今的超凡才能深得毛主席的赏识,并且还成为了挚友。

尤其是他在延安感受到的革命新气象,是他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期所无法体会到的感受,这种党群关系的融洽程度,军民一家亲的风貌,让他流连忘返,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活学活用,灵活地运用到了开创和发展冀鲁豫根据地方面。

1938年,王任重被派回冀鲁豫地区,担任冀鲁豫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他勤勤恳恳,认真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极力拉近党群关系,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党群关系,很快便形成了一片红色的区域。

当地的老百姓也在常年的抗日斗争中,思想逐渐接受了共产党人的理念,逐步完成了抗日救亡,到团结在党的周围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思想巨大转变,同时也为党在冀鲁豫地区开展各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王任重的职位也不断地得到了提升,历任中共冀南第五地委书记兼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冀南区党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中共冀南第四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最终官居冀南行政公署副主任、党委书记,为根据地建设以及军队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家对战功赫赫的刘邓大军、第四野战军都十分熟悉,但你要知道,这些部队的最初家底都是从晋冀鲁豫边区走出去的太行子弟兵,而这十几万太行子弟兵都之所以选择参加八路军、投身革命,自然离不开党的一贯政策,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也与王任重在此期间所做的党群工作密不可分。

解放战争时期,王任重积极发动根据地群众参军参战,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建设,支援前线,为作战部队提供物资保障,为我军夺取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王任重所在的晋冀鲁豫根据地,成为了其最大的后方保障基地,为解放晋冀鲁豫作出了突出贡献。

随后,王任重又随军南下,一举解放了国民党的重镇武汉,成为了一把刺入蒋介石心脏的尖刀。湖北解放后,王任重出任湖北省委常委,自此,他便长期主政湖北各地,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湖北大地上,使湖北成为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35岁那年,王任重被委以重任,出任武汉市委书记和市长,成为了重镇武汉的一把手,这位昔日的“冀南第一才子”,在这里大展身手,再展人生的辉煌。

1954年,毛主席视察武汉,时任武汉市委书记的王任重仅用一盘饺子招待,他这种节俭朴实的品质得到了主席的称赞。之后,每逢毛主席莅临武汉,必点名要他作陪,两人一起多次横渡长江,谈古论经,畅游谈心于山水之间,成为了要好的挚友。

1954年夏天,长江流域爆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地区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作为长江沿岸重镇的武汉,成为了这次洪灾的重灾区,上百万百姓受到了波及,大量居民流离失所,失去了家园。

这对于时任武汉市委书记的王任重来说,又是一场生死决战,他亲自担任抗洪救灾防汛总指挥,带领军民日夜奋战在长江大堤上。危急时刻,他机智化解指挥部内部有关开闸分洪的争论,当机立断,主张开闸分洪。这一决策经过中央批准实施后,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下,历经100天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赢了这场抗洪大战,确保了武汉三镇数百万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毛主席还专门题词祝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因为在这次抗洪救灾中的突出政绩,让中央看到了王任重卓越的领导才能,很快就被提升为湖北省省委书记,时年37岁,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之一。

在主政湖北期间,王任重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大力度兴修水利,带领湖北人民为了粮食增收而努力。在加快发展农业的同时,也狠抓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很快使得湖北焕然一新,极大地提高了湖北人民的生活水平,深受湖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1978年,已经61岁的王任重再次扛起担任,担任陕西省省委书记。陕西对于他来说,可以算是几十年的故地重游,早在革命年代,他就在延安学习工作过,这里给他留下了太多的回忆。

改革开放后的陕西,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发展,从经济建设到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根据陕西发展的特点,很快找到了一条适合陕西发展的新路子。

他大力发展陕西的特色经济、农业和工商业,亲自带队在全国各地招商引资,发展出了许多特色城市,充分利用红色延安和六朝古都西安的优势,开发出旅游价值,以此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陕西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受陕西人民的喜爱。

不久后,王任重更上一层楼,调往中央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抓全国的农业发展,为了让全国人民的吃饱饭,王任重鼓励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新型作物种子,使得粮食生产产量翻了无数倍,不但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有很多的余粮。

在王任重主抓全国农业期间,全国各地成立了许许多多的的化肥厂,逐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尤其是使得原本一年一熟的农作物,开始向一年两熟、三熟的转变,从此彻底改变了我国粮食紧张的局面。后来王任重又担任了中央书记处书记,宣传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会副委员长,官至四个副国级职务。

王任重虽然离开湖北,但他仍然时刻牵挂着这块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尤其是1954年发生的特大洪水,早已经在他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制定了水利规划方案,坚信治理长江水患的根本之措在于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为三峡工程,他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多次前往宜昌实地考察,完全不顾年迈体弱的身躯,为三峡工程奔波了十几年,再而三地向中央建议尽快动工三峡工程。

由于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王任重最终病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三峡工程弹尽力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甚至在弥留之际还留下遗言:死后要将自己的骨灰葬在三峡工程的大坝上。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09年,长江三峡工程终于全部竣工完工,完成了他的心愿,并且这也是毛主席生前所给予厚望的项目。

王任重还着重狠抓湖北武钢的一米七轧钢机工程建设,这是一项由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批准引进到湖北武钢的重点项目。这一项目也是在他的艰辛付出下,最终在1981年验收合格,并正式投产生产,从而使得武汉一跃而成为了当时国内钢铁行业的领军者,一度解决了我国钢材过于依赖于外国进口的困境。

王任重时刻关注着武钢的发展变化,力主要加快武汉改革的步伐,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并且赋予武汉更多的进出口权利,彻底打开武钢的贸易市场,并给予优惠的政策,使武钢很快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走向了全世界。

王任重将自己的前半生献给了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而将自己的后半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湖北这块热土。无论是从建国之初的地方政权建设,还是舍生抵抗百年不遇的巨大洪涝灾害,再到筹建武钢和长江三峡工程,这一桩桩的光辉事迹,都令人敬佩不已,足以载入史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3月16日,王任重病逝于北京,享年75岁。王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足迹永远留在了湖北大地上,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