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758期。《长津湖》电影的下半部《水门桥》终于上映了,从观众的反响来看,仍不失为一部国产战争片佳作,和前半部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也满足了观众延续多个月的观影胃口。实际上关于这部电影,让人好奇的点并不多,因为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史上的一次真实的、重要的战役,历史细节都已经盖棺定论。历史上水门桥之战的结果,从网上不难查到,只是大家比较关心剧中几个主人公的结局:最终只有伍万里幸存下来,七连的其他同志都壮烈殉国,共计阵亡一百五十六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完电影,许多对战史不太清楚的朋友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既然水门桥是美军陆战一师向南撤退、抵达兴南港的唯一通道,如此关键的一个据点,直接决定了第九兵团能否在东线歼灭美军有生力量,对于整个朝鲜战场的后续发展都会产生极大影响,那为什么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只派出了区区两个连去执行炸桥任务呢?岂不是太不稳妥?而且美军主力最终还是通过这座桥撤走了。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上看,是整场战役的客观发展情况决定的。宋时轮围歼美军陆战一师的作战计划,最初的作战重点当然不在一个小小的水门桥上,想想也不符合逻辑。水门桥,原本只是为了保护桥下方的水电站供水管而修建的小型桥梁,仅供一辆车单向通过,严格来说都算不上是桥,更像是一个小型堤坝。第九兵团要歼灭陆战一师,作战重点是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古土里。宋时轮手上有三个军,20军和27军是绝对主力,也是在长津湖真正投入实战的两支部队,成功实现了对敌人的包围。但由于火力和军种的差异,无法如预期般歼灭包围圈里的美军,并且因为一周一来的冻伤因素,自身减员要远远超过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志愿军第26军是追击美军最远的部队,他们之前被宋时轮作为预备队,距离战场较远,加上一些主客观原因,追击过程非常不顺利,几乎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27军的两个精锐连成为了兵团司令部派出去炸水门桥的主要力量。换句话说,要在短时间内赶赴水门桥,第九兵团派不出更多部队,只能选择穿插能力、运动能力最强的轻步兵,也就是伍百里和伍千里所在的七连,以及营长亲自指挥的九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碣隅里是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下令修建的机场所在地,用来空运美军的伤员。从电影当中展现出的战斗画面来看,似乎我军接近摧毁敌人的这个据点,但实际上并没有。电影是为了展现较好的艺术效果,拍摄了较多炸毁敌人飞机的画面,实际上陆战一师的空中撤退计划比较成功,执行得也很到位。在这种情况下,炸水门桥阻断敌人主力从兴南港上船的通道,是我方唯一选择,且决断需要迅速,宋时轮司令员的决策没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前文所述,水门桥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却只是一个小据点,因此派出两个训练有素的连去执行炸桥任务,理论上是有把握的。这里却出现了一个当时我军指战员无法预估的因素,也就是美军的工兵修复能力以及空中补给能力,完全超出了志愿军的工程水平及基本认知。通过电影以及正史,都可得知我军先后炸了三次水门桥,美军在该据点的兵力部署十分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一次炸桥就能成功的话,以志愿军两个连300多人去完成这个任务是合情合理的,并不需要后续这么多波折。但是美军的快速修复能力,以及从日本东京直接以空运的方式运输八套简易桥梁组件的做法,可以说是一种“降维打击”,也是朝鲜战争史上一次后勤保障作战的经典案例。当然,这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也确实给我军的后勤工作上了一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当时中方的工程保障能力,炸毁这样的桥面,三天之内都难以进行修复,因此志愿军的后续部队完全可以顺利追赶至水门桥,将敌人有生力量进行歼灭。但是美军的后勤能力太强,导致双方在水门桥进行了反复争夺、修复,直到最后我军两个连打光了,美军还是能够通过水门桥把陆战一师撤到兴南港,再走海路退往三八线以南。这个过程对志愿军而言无疑是悲壮的,都知道中美当时火力相差悬殊,但差距最大的其实是后勤保障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评论说:就算当时志愿军有装备条件,有自己的轰炸机和重炮,能够直接摧毁水门桥,其实美军也照样能够撤走。因为对方可以放弃水门桥,把装甲车、坦克车辆留在一侧,步兵直接从周边通过,水门桥毕竟只是一座小桥,并不能真正限制住美军轻步兵的行动。这种说法不准确。如果这样的话,美军的行军速度就会大大减慢,我军预备队就有可能追上去,陆战一师仍将受到重创。看这部电影,其实结局早已注定,更多的是感受一种中国军人的精神、保家卫国的决心和牺牲一切的勇气、至于细节其实不需过多考究,从尊重战史以及制作精良的角度,《长津湖》上下两部都是经典之作,值得一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史源历史专栏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