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德斯鸠评传》,

[英]罗伯特·夏克尔顿 著,

沈永兴 许明龙 刘明臣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是西方现代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思想对当代西方政治生活影响深远。本书正是一部反映孟德斯鸠生平经历和学术思想的评传。一方面,作者清晰勾绘了孟德斯鸠作为庭长、院士、葡萄酒经营者、巴黎沙龙常客、旅行家和思想家的详细人生经历,展现了其不同于卢梭、伏尔泰等启蒙哲人的丰富现实经验感和政治历练;另一方面,作者利用手稿等原始文献,比照各种笔迹,清楚地辨析、还原了《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三部著作的创作历程,呈现了孟德斯鸠审慎、稳健的思想体系。

>>内文选读:

法兰西学士院

据爱尔维修记载,孟德斯鸠有一次曾说,在《波斯人信札》问世之前,法国社交界一直认为他是一个才子;《波斯人信札》大概也表明了他名副其实。但是,在此以后,厄运便接踵而至。在巴黎,他尚未获得官方的承认,为此,他试图跻身于法兰西学士院,但遇到严重困难。一个重大的障碍是,他不是在巴黎定居的人。不过,这个障碍并非不可克服,1727年第戎高等法院庭长让·布依埃获选进入法兰西学士院,就是明证。然而,尽管孟德斯鸠有朗贝尔夫人作后盾,关于他的争议却比德高望重的勃艮第学者要大。因此,说他鬻卖官职,部分原因是为了定居巴黎,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围绕孟德斯鸠入选法兰西学士院一事,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我们只相信已经证明了的事实的话,事情经过并不曲折,在布依埃与朋友的来往信件中,在法兰西学士院的正式档案里,已有足够的证据。

10月26日,朗贝尔夫人的朋友萨西逝世,从而使学院有了空缺。布依埃当时正索居第戎,但他与各式各样的人物仍有广泛的通信联系。侯爵夫人函告他,孟德斯鸠可望获选,并希望他能到巴黎来,投孟德斯鸠一票。但是,他直截了当地提出,至少萨西应受到充分的赞扬,以慰此心。

然而,《波斯人信札》的作者此时处境十分尴尬,因为他在书中对学院揶揄了一番。他如果不认账,否认他是作者,那么他没有任何著作可以拿出手。布依埃的朋友马蒂厄·马莱向布依埃挑明了这一点,因为他自己对这个位置也早已垂涎。

尽管如此,布依埃还是希望孟德斯鸠获选,因为他估计,如果孟德斯鸠当选,在当选演说中对萨西的评价将是有利的。12月1日,布依埃再次寄函给马莱,明言他认为孟德斯鸠入选已成定局,除非首席大臣从中作梗。他还说,的确,一个人像昔日的人们为了福音书那样,为了学士院背井离乡,置妻子儿女于不顾,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是应该得到某些特别优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德斯鸠画像。图源:视觉中国

12月11日,学院举行会议,选举新院士。出席者只有18人,不足法定人数。有一位院士不同意暂时废除有关法定人数的议事规则,于是选举延期至12月20日。12月11日的会议之后,出席会议的院士之一,那位博学多闻、两面三刀的多利弗,给缺席的布依埃写信,讲述了会议进行的情况,他的记述比正式记录更为详尽。他说,朗贝尔派把一切都组织得尽善尽美,除了孟德斯鸠之外,再没有提出其他候选人。但是最后时刻,发生了新的情况(不出布依埃所料),院士们了解到红衣主教弗勒里对于《波斯人信札》十分不满,如果孟德斯鸠中选,国王可能拒不同意,这位红衣主教本人也是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但没有亲自去学士院参加会议,他以其他方式传达了他的观点:如果孟德斯鸠获选,此事将为一切具有正常思维的人所不容。据多利弗讲,麻烦是由《波斯人信札》中信22所引起。这封信把国王和教皇说成魔术师。多利弗最后庆幸自己一直隐藏真实感情,从而得到了以蒙戈尔神甫为首的支持孟德斯鸠入选者的邀请,参加了他们的宴会。

马莱不是院士,因而不能出席其会议,但是,他所提供的情况与多利弗的记述相差无几。他告诉布依埃,孟德斯鸠已明确宣布《波斯人信札》是他之所为:

可怜的人不能不认自己的孩子,尽管这些孩子无名无姓;他们向他伸出了波斯人的小手臂,他为他们牺牲了法兰西学士院。

马莱认为,事已至此,只能另择他人补缺了。

按照孟德斯鸠的说法,此事是由于耶稣会士图尔纳米纳从中作梗,他提醒弗勒里注意《波斯人信札》中的异端思想,挑唆红衣主教,试图阻挠孟德斯鸠当选。于是(根据达朗贝尔的记述,而且看来可以信赖),弗勒里告诉法兰西学士院,说他尚未阅读《波斯人信札》,但据可靠人士告诫,该书含有许多毒素,因此若该书作者获选,国王将不予恩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德斯鸠城堡(15世纪)。图源:视觉中国

12月11日会议以后,孟德斯鸠不失时机,立即拜见弗勒里。在此之前,他与红衣主教唯一有案可查的接触,是在弗勒里的红帽加冕时,他曾写信祝贺。他们之间的谈话,现在所知已不完整,但据达朗贝尔声称,孟德斯鸠对于他是否为《波斯人信札》的作者,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只是说,判断他是何等人,唯有依据著作本身,不能根据他人的谗言。弗勒里的确阅读了这部著作,并且改变了对作者的态度。总之,12月16日(星期二),弗勒里致函学士院常任秘书戴斯特里,声明经过孟德斯鸠的解释之后,他不再反对他的当选。

星期六,学院复会,孟德斯鸠获选成为院士。这次选举并非一致通过,但是许多原来反对他的人,出于同情,联合起来支持他。按照多利弗的说法(他的真实思想只有他的守护天使才知道),这些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认为,宁愿损害学院的声誉,也不能让"这个疯子一蹶不振"。朗贝尔夫人对此则看法全然不同,她认为所有反对孟德斯鸠的阴谋,都使人类蒙受耻辱。而若干年后,达朗贝尔称赞法兰西学士院常任秘书戴斯特里,说他的行为光明磊落,无比高尚。

1728年1月24日,孟德斯鸠就任院士,他的就职致辞洋洋洒洒,文辞优美,是一篇杰作。赞扬萨西并不是一件难事,他做得十分出色;但按照惯例来吹捧一番他所憎恶的黎塞留,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了,但他处理得恰到好处,在讲演中,闪烁其词,用模棱两可的话说:

当您颂扬这位伟大的大臣时,总使我们惊愕,他在混乱中建立了君主政体的法规,他教会法兰西强盛的秘诀,他使西班牙意识到自己的虚弱,他给德意志解脱了旧的枷锁,又套上了新的枷锁,他摧毁了一 个又一个强国,可以说,他为伟大的路易指定了由他开创的伟大事业。

此时的新任法兰西学士院院长马莱只是由于这段插曲,才至今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他迫不得已,接纳了这位新院士。事先他曾把发言稿请几位院士过目,尽管其中一位院士伐兰库尔认为这个发言可能会引起孟德斯鸠的反感,但他还是原封未动地宣读了。孟德斯鸠把一些显然是表示赞许的话,误认为有意侮辱他,因而十分不满,耿耿于怀。他拒绝把他的发言与马莱的发言印在一起,结果院长的发言不得不在印刷时作了某些修改。其实,即使是修订稿,仍对《波斯人信札》不点名地嘲弄了一番,还取笑《波斯人信札》中有诸多无稽之谈,并告诫这位新院士,不要认为他的唯一责任是批评别人。

孟德斯鸠被接纳为新院士后,出席了两次会议。他发现多利弗在阅读他的学士院史,对此保持缄默,未加评论。

3月初,一个外省来到巴黎的人,给孟德斯鸠在波尔多的一位朋友写信,说到他认为孟德斯鸠可能留在巴黎,在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后尤为如此。他大错特错了。孟德斯鸠在这个大城市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并于4月离开了巴黎,3年后才重返故地。

作者:罗伯特·夏克尔顿

文:罗伯特·夏克尔顿 图:视觉中国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