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安庆5月21消息(记者徐秋韵 见习记者刘畅司晨)错落有致的乡村庭院与田园相映成趣,生机盎然的蔬菜大棚迎来智慧加持……初夏,记者走进安庆市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在这里,一幅和美乡村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小番茄“智慧种”,科技含量“爆汁”

5月中旬,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的桐城市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150余亩的大棚里,番茄如灯笼般挂满藤蔓,摘下一颗、咬上一口,鲜嫩多汁、果香浓郁。紧挨着大棚的现代化车间里,自动包装线配合着几名工人,将这些番茄高效封包。很快,其中一些番茄就将“登上”知名主播的带货直播间,有些则直接“上架”大型生鲜超市,在长三角、大湾区等地广泛销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慧玻璃温室里的番茄 安庆市网信办供图)

杨安村的番茄之“火”,源于智慧农业加持。

“我们采用的是智慧玻璃温室,相比传统温室,番茄产量提升了5至8倍。”杨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加云介绍。

据了解,桐城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由桐城市人民政府与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共同建设,园区规划占地面积800亩,总投资10亿元,是安徽目前规模最大的智慧玻璃温室。

不光规模,该项目还拥有着核心技术能力。“项目引进了国际前沿的蔬菜生产设施——文洛式玻璃连栋温室,以及全球领先的无土栽培技术。”该产业园基地经理孙备备“揭秘”基地智慧所在。他介绍,智慧玻璃温室是在工业化定制玻璃温室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支撑来控制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各种环境,从而实现高品质蔬菜的批量化生产。

智慧农业赋能,改变了农民传统的“面朝黄土背靠天”的种植方式,更让村民们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实在收益。

据了解,占地150余亩的一期项目自2020年10月正式投产以来,年产番茄近2000吨,年产值超2000万元,给当地村民带来土地租金收益的同时,也解决了许多村民的就地务工问题。

“项目先后带动周边百余名农民就业,每人月平均工资5000元,同时缴纳社保,每户农民较之前每年增收3万余元。”黄加云介绍,目前,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6月完工,两期项目达产后可年产番茄约4500吨,实现产值4000-5000万,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

乡村“颜值”提升,家家争相“比美”

几年前,杨安村村民王义林一度想“搬家”。“家门口荒草丛生,还有一大片臭水沟,我自己的房子也是破砖烂瓦的。”听着王义林的回忆,记者一时间无法将眼前景象与他的描述相匹配。

干净整洁约有百平米大的广场;充满徽州特色的凉亭与长廊;砖块构筑的艺术装置;随处可见的健身器材……这是如今王义林家门口的“配置”。“就是这,眼前这广场原来就是臭水沟,村里给填平了,又建了这些东西。”王义林手指前方笑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先的臭水沟已“变身”宽阔整洁的广场 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畅司晨 摄)

这一处,正是杨安村开展人居环境全域整治提升中的一环。杨安村党总支副书记丰茂盛告诉记者,这项提升行动推进了全域41个村民组的村庄整治,在拆危、拆旧、改厕等基础上,更加重视美好环境的打造,绿化、球场、休闲庭院等都是改造的重点。许多村民组的改造更是由合肥设计院进行设计。

观念一变天地宽。杨安村的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更注重群众自身的主动参与度。丰茂盛介绍,一方面,村里持续推进整体环境的整治。同时,带领由村民组成的理事会“走出去”,到周边环境提升做得好的乡镇观摩。

去年,王义林决定彻底翻修自己的住所,“融入”新环境中。红褐色与米色相间的外立面,巨大通透的落地窗,现代化的家居装饰……如今,王义林的小洋房也成为了许多本地村民效仿的“模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黄五一家中的庭院 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 摄)

村民黄五一的家是村里的“美丽庭院”,也采用了这样的外立面。此外,他不仅在一层打造了宽敞的庭院,还在洋房二层修缮出了许多“新一代城市住宅”配有的“空中花园”。“随着这几年村民收入的提升和环境的整治,大家现在修缮自家房屋的意愿越来越强,许多人看着邻居弄得好,自己也‘不甘落后’。”顺着丰茂盛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就在黄五一家隔壁,有一幢同样现代化的房屋。而在黄五一家对面,又一家房屋的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接下来,我们还将在村里打造大官塘渔光互补及旅游观光项目、杨安农业体验及拾趣项目等。”黄加云介绍,立足“智慧田园、现代杨安”的发展定位,杨安村将力争到2025年,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特色鲜明、村容村貌明显提升、乡村治理和谐有序的和美乡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