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西北大省陕西“雄心勃勃”。

5月20日,陕西日报头版发布《陕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文章。其中提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于近期发布,该计划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点任务。力争到2026年,全省新增5条千亿级重点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8%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高新区CBD。 本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近两个月来,陕西接连出台多个文件,均是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

3月底,《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优势领域,制定“路线图”,并根据陕西10市1区的优势和资源,为其指明了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重点方向。《实施方案》还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培育壮大10个以上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百亿元级产业创新集群;到2035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元级产业创新集群。此后,陕西省发改委官网又陆续发布8个千亿级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可谓“来势汹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陕西的经济成绩单也取得了良好开局。全省GDP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

对于支撑工业增长的积极因素,陕西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清升总结了三个方面,其中就有“新质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杨凌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陕西是全国首个发布发展新质生产力总领性文件,同时全域“分配发展任务”的省份。尽管在陕西之前,也有地区先行一步发布了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实施方案,不一样的是,陕西在方案中更为细致地为各市、区明确了新方向、新定位。从此番紧锣密鼓的文件中,可以看出陕西想要抢得新质生产力发展先机的决心和信心。

新布局:“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陕西的现实所需、自身所长,也是使命所在。

今年3月,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在《新华每日电讯》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当前,陕西正处在跨越结构调整阵痛期、新旧动能转换期、转型升级承压期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任务,必须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在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走好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之路。”

说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条件,陕西“得天独厚”。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杨凌指出,陕西是全国科教高地,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以及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光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坚实的基础和深厚的积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比亚迪汽车草堂工厂

但不可否认的是,陕西有优势也有短板。杨凌坦言,“陕西存在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等客观问题。”

问题在哪儿,劲儿就往哪使。澎湃新闻注意到,3月出台的《实施方案》,出发点在于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优势领域,高水平培育壮大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集群,协同推进科技、产业、人才、发展方式、体制机制5方面的创新,并着力发展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实施方案》还要求,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光子、第三代半导体等)、新材料(超导、钛及钛合金、铝镁轻质材料、化工材料等)、高端装备制造(增材制造、北斗应用等)、新能源(硅基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细分领域。

事实上,陕西要主攻的这些目标并非“平地起高楼”。据《陕西日报》报道,去年,陕西千亿级产业链由3条增至6条,新“晋级”的千亿级重点产业链分别是太阳能光伏、煤制烯烃芳烃、乘用车(新能源汽车)。

在这样的基础和优势上,陕西决心要蹚出一条康庄大道。《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构建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梯次发展新格局。提出到2025年高水平培育壮大10个以上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百亿级产业创新集群。到2035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创新集群,建成一批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拥有一批技术创新领先、产业规模较大、行业地位突出的龙头骨干企业。

具体到产业集群培育上,陕西又陆续发布多个千亿级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涉及的产业分别为:光子、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增材制造、钛及钛合金、硅基太阳能光伏等。

为何是这些产业?《实施方案》给出了答案,产业创新集群的遴选,重点从产业领域、产业基础、龙头企业、创新能力、支撑项目共5个方面考虑。入选的产业需具有广阔成长空间和引领未来发展潜力,现有和未来预期增速明显高于当地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同时,还需要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产业创新集群都明确了发展路线图,暨依托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每个集群拥有1家以上国内领先、国际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1个以上国家级和若干省级创新平台。此外,还需有项目作为支撑:需要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有一批储备项目顺利推进,有一批谋划项目积极招引,以确保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新定位:10市1区有全新分工

“陕西10市1区领取到新任务是《实施方案》的另一大亮点”,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杨凌表示,各地收获的分工其实是结合了自身的地域特点、产业结构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并突出强调了各市(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方向需因地制宜,可适时动态调整。

杨凌进一步解释,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地区,各产业链相对完备,其所涉及的领域基本涵盖了对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囊括榆林、延安的陕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被赋予发展现代煤化工、风电等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由汉中、安康、商洛组成的陕南地区,则主要围绕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绿色产业领域;而全国唯一与农业相关的自贸区——杨凌区发展重点无疑指向了现代种业、农业智能装备等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鸡市关山草原风力发电厂

“各市(区)在《实施方案》中的新分工与‘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发展方向,其实大体一致。”杨凌表示,从整体来看,基本上与各地的发展优势,以及已有的产业基础关联性较高。

方案能否有效实施,背后的运作机制十分重要。记者注意到,本次《实施方案》提出了“六个1”机制,如制定1个行动计划,明确产业创新集群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设1个重点园区,依托高新区、经开区等,明确专业化园区作为产业创新集群核心承载地;形成1份重点企业(机构)名录,围绕每个产业创新集群细分领域,梳理一批对集群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落实1个重点项目清单,根据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投资计划,梳理形成一个产业创新集群“四个一批”重点项目清单;组建1个专家智库,每个产业创新集群都要组建专家智库,针对科技创新、产融结合等问题,给出政策建议;设立1支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各市(区)等,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重点项目予以支持。

杨凌解释,此举意在统筹分散在各地市的产业资源,对创新要素进行重新梳理和配置,以实现资源的集中利用,更精准地推动产业发展。

“尽管陕西拥有科技创新优势,但未能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这是当前的一个发展瓶颈。”杨凌表示,这既表现在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科研成果在陕不能完全落地等,还表现在“留不住”培养的人才,造成“孔雀东南飞”。

陕西如何“支棱”起来?《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围绕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细分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梳理形成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和供给清单,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管理制度集中攻关。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到,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产业创新集群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加大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和提档升级力度。加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围绕全产业链协作和配套联合实施一批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培育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在培养人才方面,《实施方案》指出,鼓励各地市、各园区围绕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制定专项政策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广“校招共用”“以赛引才”“以才引才”等模式,鼓励在陕高校和企业联合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

新目标:距离首个节点目标还有多远?

陕西此番定下新目标,到2025年,培育壮大10个以上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百亿元级产业创新集群;到2035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元级产业创新集群,建成一批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拥有一批技术创新领先、产业规模较大、行业地位突出的龙头骨干企业。

距离验收首个节点目标成果的时间已经不多,陕西走到哪一步了?

据澎湃新闻不完全统计,2023年,陕西光子产业链实现产值超过300亿元;钛材产业实现产值超800亿元;铝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金属镁实现产值150 亿元以上;光伏制造产业产值约 1600 亿元;化工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1800 亿元。

另外,《陕西省培育千亿级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中提到,到 2025 年,产业规模要超百亿。《陕西省培育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中提到,到 2025 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要突破300亿元。《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中提到,到2025 年,产业创新集群要基本形成,年工业产值要达到200亿元。

杨凌分析,陕西距离实现《实施方案》中的首个节点目标已近在咫尺。该方案不仅为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寄望于“陕字头”产业创新集群能在未来跻身“国内领先”行列,迈向“国际一流”的地位。

冲击新质生产力高地的“发令枪”已经打响,在这场长跑中,陕西靠什么补给?

值得关注的是,3月29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把秦创原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咸新区秦创原航拍

与此同时,《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计划》)也正式印发。

何为秦创原?

澎湃新闻了解到,“秦创原”不是一个地方,也不是某家机构,而是一个平台。据公开报道,秦,是陕西的简称,谐音勤奋执着;创,就是要创新、创业、创造、创优;原,是指要像白鹿原等黄土台地那样高高耸立,成为科创源头、创新高地。

陕西将秦创原的总窗口设在西部创新港和西咸新区,当地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各市都可参与其中,并致力把秦创原打造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是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的关键之举,是陕西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据央广网报道,4月24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在会上“官宣”秦创原首个三年行动计划超额完成,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在新一轮的《计划》中,秦创原被赋予了新内涵。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在发布会上称,新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色:更加强调“新质”,更加强调“改革”,更加强调“协同”,更加强调“生态”。

记者注意到,新一轮《计划》亮点众多。例如,将积极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点,落实先使用后付费、技术托管、先投后股等举措,深化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又如,将高位推动西安“双中心”建设(编者注:“双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采取多方共建、平台共用、人才共招、成果共享等模式,培育建设20个左右省级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到2026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000项,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万件,力争新增5条千亿级以上的重点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8%以上。

《计划》中还提出,为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陕西省计划培育建设30个左右高能级孵化载体,打造集研发、孵化、投资等于一体的“三器”融合样板。要精准培育创新人才队伍,优化科创人才引育留用服务机制,推广“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聚焦重点产业链需求,精准培育“科学家+工程师”、复合型科技经纪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让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更好协同起来,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更好对握起来,才更有利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公开表示,陕西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深化“三项改革”试点牵引科技体制改革,以“秦创原”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推广“校招共用”模式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人才池”,以建立“预算总额+负面清单”经费管理机制调动科研主体积极性,以健全横向经济技术协作机制和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着力营造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创新生态。

在新一轮的竞争赛道上,作为科创资源大省的陕西能否突破掣肘、奋力一跳,实现大跃升,答案或许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