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在劳动节期间开启并完成首轮海试带给我们的惊喜还未散去,这艘8万余吨巨舰或就要再度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了。上海海事局连续两天发布航行警告,内容均为“一大型船舶深水航道出海口实施交通管制”,时间为5月22日和23日,这或意味着“福建舰”将在这两天择机再度出海,展开第二轮海试工作。

(上海海事局在21日发布的航行警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海事局在21日发布的航行警告)

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即一个月内连续开展两轮海试,那显然说明此前的第一轮海试结果极为成功,“福建舰”的表现甚至可能超出预期,因而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投入第二轮海试之中,也证明这艘航空母舰是实实在在的“集中国造舰业精华技术于一身”的精品。那么,在可能开始的第二轮海试中,相关团队会对该舰的哪些系统和设备进行测试呢?在此,笔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福建舰”第二轮海试的重点或不在动力与传动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建舰”第二轮海试的重点或不在动力与传动系统)

通过观察海事局的航行警告便不难发现,在“福建舰”首轮海试前,海事局不仅除出海口航道发布了航行警告,还划出了明确的禁航区,相关海域显然就是“福建舰”的“测试场地”。但在此次的航行警告中,迄今为止都尚未公布禁航区,这或许说明该舰的第二轮海试工作不会在离船厂太远的海域进行,活动范围也不会很大。既然如此,此轮海试的重点方向应该与上次有较大差异,即不再着重测试“福建舰”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和不同状态下的航行性能,而是着眼于与航行能力关系不太密切的其他地方。

(以雷达和传感器为主的船电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雷达和传感器为主的船电系统)

猜测一下,舰内电力系统、包括雷达和传感器等在内的船电系统,以及电磁弹射器等,有望在此轮海试过程中迎来考验。从技术角度来想,电力系统、船电系统和电磁弹射器这三者的测试可以同时展开。

电力系统是否供电充足且运转稳定,决定着船电系统能否持续工作;电磁弹射器这一“瞬间耗电量巨大”的用电大户,又是否会在作业过程中挤占船电系统的用电份额;“马力全开”的电力系统能支持电磁弹射器在短时间内连续弹射几次,以及需要用多久的时间能让供电能力恢复至原先的水平……这些科目基本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备以环环相扣的方式展开“联调测试”的条件。

(美军舰载机与电磁弹射器连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军舰载机与电磁弹射器连接)

话说,最令人期待、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测试,当属对国产电磁弹射器的验证。此前有人对“福建舰”的弹射器长度进行过详细分析,认为其很可能与同样采用电磁弹射器的美国“福特”级核动力航母相同,均为110米级。关于“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器是何等不靠谱,想必不少人都有所耳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远超设计规定上限的“频繁的弹射器卡轨”,即弹射器无法走完弹射全程,卡在了导轨之中。

(平稳状态下的小车弹射测试结果并不完全准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稳状态下的小车弹射测试结果并不完全准确)

纵观“福特”号漫长的测试过程和弹射器反反复复的“测了改,改了测”,原本在地面模拟环境和船厂码头条件下表现良好的电磁弹射器,一到海上测试环节就“屡战屡败”,原因就在于海上实际航行条件下的舰体会出现肉眼难以察觉的应力变形。起伏不定的海面、持续拍打舰艇的波浪,再加上航母在航行过程中的加速、减速、转弯和倒车等动作,都会让舰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应力变形。

这种应力变形虽不至于影响军舰航行安全性,但却会对“嵌入”飞行甲板的弹射器导轨带来同样的变形,而在长达110米的往复行程中,一些细小的变形之处就会导致弹射器卡轨,进而对“福特”号的海试工作造成了严重的拖延。很显然,固态的地面模拟弹射系统和风平浪静的船厂码头,测不出电磁弹射器在航母出海航行时的真实表现,美国技术团队从一开始就没给导轨留出足以承受细微变形的冗余度,这才被卡轨问题困扰多年。

(“福建舰”放飞舰载机想象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建舰”放飞舰载机想象图)

有了美国人和“福特”号的前车之鉴,相信中国相关团队的专业技术人员必定早早考虑到了相关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解决方案和技术。我们有理由相信,“福建舰”在海上航行状态下的电磁弹射器运转表现,应该与陆地弹射系统和船厂环境下的运转表现相近。不仅是空载弹射,说不定在此轮海试过程中,该舰将弹射可模拟真实舰载机重量的小车。只要过了这一关,那舰载机的上舰与放飞测试也就不远了。希望“福建舰”后续的一系列海试工作一切顺利,早日列装部队并生成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