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4501期。粟裕是我军开国大将之首,战功战绩自不必赘言,他一生人品无缺,得到无数同事、下属的尊敬。不过粟裕大将生前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1958年夏季的“反个人主义”批判。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时任总参谋部长的粟裕意外成为受批判对象,不仅做了多次违心的检讨,还失去了总长职务,从此远离军队中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当年被批判,主要罪状有三条:反领导、要权、告洋状。由于1958年中苏关系已开始恶化,军队中的反教条主义是主流,粟裕的“极端个人主义”,一定程度上是被捎带上的,与时代背景有关。至于毛主席的意见,则非常中肯:粟裕解放后做了那么多工作,不能说都是为了私心吧?在主席和总理等人的关心下,大将勉强过关,但被降职调入军事科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几十年时间,原本为人就非常低调的粟裕,变得更加谨慎,没有再卷入敏感事件,晚年倒也过得风平浪静。不过人的年纪越大,越在意一生名节,希望最终能够画上好的句号。1958年的事情,成了粟裕大将的一个心病:在七十年代社会形势好转后,他非常希望对“反个人主义”批判作出一些必要的说明,事实上就是想申诉平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的诉求,得到了叶剑英元帅的大力支持。为了这件事,叶帅多次指示总政治部,尽快解决粟裕的名誉问题。但因为一些原因,平反过程推进很慢,从1979年到1984年近五年间,粟裕诚恳地找了多位中央领导,都未能获得正式平反文件。直到1984年2月,解放军一代战神抱憾离世,享年7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将晚年,并非只有粟家人自己对平反的事上心。粟裕早年在新四军和三野的老部下王必成,一直为老首长感到不平。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王必成中将公开为粟裕做过辩护,这种做法极为难得。好在王必成的侠义作风令人感动,没有为此受大的牵连。而在七十年代,王必成牵头找到5名三野出身的高级干部,给总政治部写联名信要求为粟裕恢复名誉,可惜没有看到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情总归会有转机。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涉及的部门和细节太多,平反过程错综复杂,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妥善解决。终于在八十年代后期,原华东(粟裕生前部队)体系的干部、将领,党政军地位有了较大提高,大将的事情又被重视起来。粟裕的老部下张震在88年被评为解放军上将,后来又升任军委副主席;江同志成为中央总书记,他的老上司是汪道涵,解放战争期间非常崇敬粟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无需赘言,从八十年代后期风向明显好转,1994年瓜熟蒂落:粟裕获得了中央正式平反,两位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联名在《人民日报》上登载专题文章,为粟裕大将恢复名誉。楚青女士是粟裕的遗孀,在粟裕生前就为了这件事多方奔走,如今得到大将期待已久的消息,不禁喜极而泣。心情平复后,楚青立即打电话联系了一位女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女同志就是陈瑛。陈瑛就是王必成的妻子,而王必成将军已经于1989年病故。直到王必成病逝前,还关注着粟裕的事情,陈瑛和楚青都知道他和粟司令的生死友情。所以94年尘埃落定的一刻,楚青最先想到的就是陈瑛。得知好消息的陈瑛将当天的《人民日报》摆在了王必成遗像前,让逝去的丈夫能够安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