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位名师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着深远影响的,而在内蒙古有着这样一对师生,老师无私奉献,学生知恩图报。

1981年内蒙古教师张秀荣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双鞋子的钱,竟然会在未来换来一套房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老师和学生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殊的礼物

2006年春节,陈志德正在初中同学群内给同学们拜年,群内大家都在感叹岁月如梭,原本青春的少年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人生。

这时候班长也适时地提出,举办一场线下同学聚会,同学们见上一面。

大家也都在讨论时间地点,这时候有人问道:

“有谁知道张老师住在哪里嘛?要不然我们一起去接她?给她一个惊喜?”

有人回答道:

“张老师住的地方一直没有变,我们可以一起去接她啊!这个主意不错!”

不同于其他人的惊喜,陈志德的心忽然被揪住了,他忍不住询问:

“张老师还住在原来的老房子里嘛?”

群里有人回应说:

“老陈,你怎么了?当年你又不是没少去张老师家,按道理来说你应该最熟的啊!怎么忘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同学的调侃,陈志德没有回应,只是眼泪不禁湿润了眼眶,张老师的家他怎么会忘记?

张老师对他的恩情比天还要大,说句不夸张的,要是当年没有张老师的坚持,可能就不会有他陈志德的今天。

张老师的家,他记得很清楚,当年去的时候就感觉到小,50平米的房子里堆满了杂物,虽然被收拾得井井有条,可还是略显狭小。

按道理来说,张老师夫妻两个都是正式的职工,每个月的工资也有不少,可怎么会连房子都没有换呢?

后来陈志德想到了张老师的性格,也释然了,是啊!以张老师的性格,她是最见不得他人苦的,可能她都把积蓄用来帮助像他一样的穷学生了吧。

想到这里,陈志德在心中暗暗地下定了一个决心,他要趁着这次同学聚会给张老师一个礼物,用来回报她当年的恩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陈志德也在后悔,后悔自己跟老师的联系实在太少了,竟然对老师的境况一无所知。

在他思索结束后,群里众人也结束了讨论,各自去陪伴家人过春节了,同时也定下了同学聚会的时间地点。

陈志德见同学们都讨论完毕后,也翻找通讯录,找到了通讯录里面备注张老师的电话,很快电话接通,电话那头的声音已经略显老态。

“您好,您找谁?”

听到张老师熟悉又亲切的话语后,陈志德鼻头一酸差点哭了出来,他强忍哽咽,笑着对张老师说:

“老师,是我!陈志德!这不是过年了嘛,给老师您拜个年!”

电话那头,张老师也想起了自己的这个学生,她的语气也变得激动了起来:

“陈志德啊!好多年了啊!你最近怎么样啊?身体还好吧?孩子多大了,多少年了也不说回来看看,现在在哪里工作啊?还顺利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老师关怀的话语就和以前一样,像母亲一般亲切,这使得陈志德又差点哭了出来。

他对张老师说了一些自己的现状,还说自己过得挺好的,多亏了张老师当年对他的鼓励和培养,也说了过完年同学们举办同学聚会的消息。

而张老师在电话那头的笑声也一直没断过,电话结束后,陈志德也长长地舒了口气,好像下定了什么决心,又好像了却了什么心事一般。

而陈志德到底要给张老师什么礼物呢?这里让我们先保留一个悬念。

其实最让人关心的还是张老师与陈志德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情谊,才会使得师生多年未见面,陈志德对张老师依旧保持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