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历史上的评价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正面评价认为,刘邦富有大智慧,善于用人;负面评价认为,刘邦只是恰巧碰到了一群非常有能力的追随者,否则根本不可能单纯靠自己的实力争得天下。
即便是成为皇帝后,刘邦的很多表现也让人难以评价,比如著名的改立太子事件。
就在刘邦登基后不久,身为嫡长子的吕雉之子就成了皇太子,然而他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定,刘邦曾经多次试图改立太子,可惜最终失败,刘盈这才得以顺利继位。
戚夫人是最受宠的妃子,刘邦多次想改立她的儿子做太子
刘邦想要改立的太子,是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从这个儿子的名字中就不难看出刘邦对他的宠爱和重视。
戚夫人是刘邦后宫中最受宠爱的妃子,早在刘邦发迹期间就已经开始跟随他,此后几乎形影不离。
据说戚夫人有一支特殊的舞——翘袖折腰舞,这支舞被认为是汉宫之中最好的舞蹈,颇得刘邦喜爱。而且戚夫人的瑟鼓得非常好,刘邦常常在宫中看她鼓瑟取乐。
母亲受刘邦宠爱,儿子自然也得到了爱屋及乌的喜欢,刘如意自小在刘邦身边,经常受到刘邦的夸奖。作为对比,刘盈不仅曾在刘邦危困逃亡时被抛下马车,也不得刘邦喜爱。
在刘邦眼中,刘如意长相和自己最为相似,又聪明伶俐,反观太子刘盈,由于长期的逃亡生活和吕雉的不受宠,早就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性格。
刘邦认为太子过于愚笨,且性格太过懦弱,根本不适合继承自己打下的江山。
刘邦如此明显地改立想法,自然很快被众人知晓,戚夫人自从得知自己的儿子有可能取代太子之位,就开始在刘邦面前不停地哭闹。
其实成立汉朝以后,刘邦又多次外出征讨,每次随行的都是戚夫人,吕雉一直被留在后方守护汉朝政府。
长久的分居生活,让刘邦同吕雉之间的感情早就变淡了。没什么情感羁绊,刘邦很快就在戚夫人的哭势下缴械投降,多次在朝堂上提起改立太子的事。
最后一次挣扎失败之后,刘邦开始为戚夫人母子谋划后路
虽然刘邦宠爱戚夫人,可朝臣们对戚夫人这种以美色侍人的妃子根本没有好印象,众臣纷纷反对,认为刘邦不应该只因为喜欢戚夫人就收回太子的身份。
毕竟刘盈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只有他来做太子,才能服众,也能保证汉朝的江山稳固。
在封建社会制度中,嫡长子制是非常重要的保证,如果刘邦因为私心改变继承人,那么日后的统治者都可能随意按照自己的心意更换继承人。
这种任性的做法,很可能导致汉朝政府没有确定的继承者,一旦皇帝本人发生意外,政府内部就将陷入多位皇子争权的乱局。
虽然改立太子一直没能成功,但刘邦还是早早地将刘如意封为代王,后来又改为赵王,给了他一片极好的封地。面对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儿子,刘邦始终没有死心。
尤其是在刘邦病重之后,他改立太子的想法就越来越强烈,吕雉深知刘邦不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自己同他之间的情义早就消耗殆尽。
为了保住儿子的太子身份,吕雉多次找到张良,请求他帮忙。
在张良的协助下,吕雉替刘盈找到了“商山四皓”这几位惊世之才。当刘邦得知吕雉已经请到这几个人出山后,就明白刘如意再也没有夺位成功的可能性。
最后一次失败后,刘邦开始思索要如何保住戚夫人母子的性命。以刘邦对吕雉的了解,以及戚夫人同吕雉这段时间以来的明争暗斗的激烈程度,刘邦明白吕雉绝不会轻易放过戚夫人。
虽然刘邦多次劝说戚夫人放弃,但最终结果没能如他所愿
为了保住戚夫人母子的性命,刘邦希望他们在自己尚未离世时前往刘如意的封地——赵国。
按照汉朝当时的情况,只要戚夫人母子到了赵国且不回长安,吕雉除非派兵攻打赵国,否则绝不可能对戚夫人母子的性命造成威胁。
可惜戚夫人始终不同意,她认为只要自己在刘邦面前继续努力,刘邦的态度再坚持一些,那么自己的儿子就一定可以取代刘盈的太子之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