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美八城市独奏巡演的第四场,当地时间5月19日15时,应届(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Międzynarodowy Konkurs Pianistyczny im. Fryderyka Chopina)冠军刘晓禹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了一场令人激动的独奏音乐会。

由于知道消息太晚(18日一早),且票务方面似乎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不得不临时调整其它安排,才最终能全家四口一起欣赏这场在“严肃音乐演出贫矿区”的大温弥足珍惜的演出。作为从小学法语的老人,早早换上在北美不甚实用的正装,为适应交通状况特意开车至最近的天车站换乘天车,前往位于市中心的奥芬剧场(The Orpheum Theatre)。

我们到得很早,剧场里已有不少属于主办方温哥华肖邦协会(The Vancouver Chopin Society)的义工在忙碌。免费发放的节目单和“肖邦演出季”的日程表显得朴素,但一目了然,观众络绎到来,给人的感觉是老人占比非常大,和本地同类音乐会“琴童及其父母”的通常观众构成有一些出入。

演出准点开始,主持人简单开场白后,身着深色演出服的钢琴家登场。

曲目显然经过精心安排和斟酌,上半场以“古典派中的古典派”海顿(Franz Joseph Haydn)的Sonata in B minor Hob Xvi:32开头,随后是本场音乐会的重头戏肖邦(Fryderyk Chopin)Sonata No.2 in B flat minor Op 35,上半场的结束曲是前苏联当代作曲家卡普斯京(Nikolai Kapustin)的代表作Variations OP.41。

在极短暂对手感的适应和调整后,钢琴家很快进入状态,表现出对旋律极佳的“贴合”力,将因风格和时代关系不容易在公演中取得观众专注度的海顿作品演绎得细腻精致,令听众不由得愿意阐幽发微;肖邦作品是本场音乐盛宴的“主菜”,也显然是钢琴家最为擅长的曲目,钢琴家在通感方面独到的把握和演绎,尤其大段轻音快板的挥洒自如和轻与重、快与慢间的丝滑转换,令学了多年钢琴、自诩也喜欢这种演绎风格的大儿子猫头也在演出后感叹“收获满满”,并特别对钢琴家“理解作者、作品和旋律安排”的精确独特,表示了作为钢琴后学的敬意;卡普斯京是一名当代作曲家,大部分作品写成于二战后,虽是苏联人,但他的作品中明显融合了美式爵士乐的风格,处处渗透着古典和爵士“混搭”的气息,刘晓禹此时显然已更充分热身,对这首特色鲜明曲目的演绎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向听众展示了其驾驭多风格、多世代作品的出色能力。

上半场切换曲目时明显注意到钢琴家出现较长时间的调整,中场工作人员也急忙登台调琴,短暂休息后钢琴家和钢琴显然双双进入更佳状态,法国古典音乐家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的Suite in D major6首是平稳中暗蕴诸多变化的独特风格,不知是否其所生长的法语环境有所帮助,钢琴家对这组短曲独特的法国巴洛克风格把握得令我这个“法语党”十分感动,坦率说,这种感觉,此前聆听华裔钢琴家演绎类似风格作品时从未感受到过,他们中当然高手云集,却似和巴洛克风格“隔了一层纱”。

正式曲目的大轴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的Sonata No.7。由于自己也正在练习此人的曲目,且对这种“现代中古典、古典中现代”的特殊风格把握感到有些吃力,猫头听得很专注。钢琴家对作曲家“四条线”(古典、现代、动力、抒情)的把握细致入微,对“四线”的糅合淋漓尽致、挥洒自如(猫头散场后表示“减力后再减力,这种手法表现出的丰富层次感最令人佩服”),也将剧场中气氛推向高潮。曲终,观众们纷纷起立鼓掌欢呼。

钢琴家显然被现场热情所感染,连连返场了三首曲目(可以明显看出他原本最多准备了两首返场曲,以至于最后一首是拿着曲谱上台返场的)。在第一首返场曲开始前,义工和许多希望签名、合影的观众提前退场,但绝大多数观众仍然高度关注,并牢牢抓住了返场这个仅有的、可以和钢琴家更直接共鸣的机会。返场曲当然都是小品,却也一定是钢琴家拿手的保留曲目,个人感觉,返场曲前两首、尤其第二首(肖邦Chopin - Minute Waltz (Op.64 No.1))是其正常表演的巅峰,可惜因时间关系精简了一段旋律重复。

曲终人未散。肖邦协会会员和许多热情观众们仍不愿散去,在等候合影、签名的地方排起长龙。良久,作曲家现身,热情地竭力满足大家要求。我们虽有意与之互动,但远远望去,钢琴家满脸疲惫,考虑到现场过于拥挤,且下一程行程在即,我们不忍打搅,便匆匆离去(现场有3位华裔老太太也因心疼“年轻人都累坏了”放弃合影离场,其中一位已排了多时的队)。

个人对于钢琴家的感受可以用三个法语单词来概括:层次感(Superpositif)、细腻(exquis)和透明感(transparent)。猫头则对其“轻音快板”和“以减力反衬重音”的掌握能力钦佩不已,前者是他希望做到但一直有所欠缺的“苦手”,后者则是他自诩的强项,但此次有幸触及到更强的演绎,这些都令他若有所思。由于提前两年考上大学且学校远在多伦多,他如今已不能再像以前那般有更好的条件练琴,所幸学制关系,这个夏天他有多达4个月时间在钢琴上磨砺自己,就看他的毅力和专注度了。

在此特别提一下现场观众的高素质:除返场时发出一声短暂手机铃声外,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整场演出,观众席安静得仿佛掉根针都听得见,曲目切换间竟无一人鼓错掌,这在我几十年去现场聆听古典音乐会中绝无仅有。或许,现场许多观众系由音乐教师组成的肖邦协会成员,“压得住场面”,才会有如此氛围吧。

但组织上的憾事也是有的:不知为何,如此重要的演出,奥芬剧场的演出季月历上直到演出前一天都全然不见踪影,当地几大在线售票平台也全然不见动静,笔者是在得到相关熟人直接告知后满网“海搜”,才在肖邦协会专门做的主页上找到购票入口,许多原本对钢琴表演兴趣浓厚的社区、群体很晚才得到消息,而演出翌日就是公共假期“维多利亚日”,很多人早已利用这连续3天的“长周末”全家出游,再无法安排腾挪。严格说安排在“维多利亚日”所在周末演出就有欠考虑,公告上的欠缺则令问题雪上加霜,最终这场完全可以爆满的演出直到完场仍有一些空座,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笔者一些喜爱古典音乐的朋友,甚至事先在专门组建的古典音乐爱好者群组都未得到消息,以至于知道消息时人在外地留下遗憾,本场“琴童及其家长”这个大温钢琴表演核心观众群体占比偏低,不能不说和这一安排中憾事有关。

此外,8场北美独奏巡演中,前5场安排过于紧凑(14日蒙特利尔,16日圣芭芭拉,17日三藩市,19日温哥华,21日西雅图),此次在温哥华的演出虽十分精彩,但台上台下已能察觉钢琴家的疲劳和“手紧”感觉,颇有些为年轻人心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备注:图1-3为我太太所拍,其余为他人拍摄。众所周知北美剧场摄影有严格限制,所以场内照片只能是这个效果,没有合影照片的原因文中已备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