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新突破,新方向!

撰文:鸢鸢

今日,礼来中国宣布礼来公司研发的新型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双靶点激动剂替尔泊肽(Tizepatide)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获批。该药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的GIP/GLP-1受体激动剂适用于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接受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2年5月,替尔泊肽就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随后相继在欧盟、日本等国家获批。

替尔泊肽注射液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GIP和GLP-1都是肠道激素,它们在人体的能量平衡和葡萄糖代谢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GIP受体和GLP-1受体广泛分布于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1,2],因此两种激素作用于受体后产生的生理作用都较为广泛。

两者均以葡萄糖依赖性方式来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3,4]。在糖耐量正常的健康受试者中,口服葡萄糖时,肠促胰素对总体胰岛素分泌反应的贡献度约占50%~70%[5],其中GIP发挥2/3的肠促胰素作用[4]。以前很多人会忽视了GIP的重要肠促胰素作用,但是随着不断进行的相关机制研究,人们逐渐发现了GIP的作用和价值。

替尔泊肽注射液是GIP受体和GLP-1受体激动剂,能够选择性结合并同时激动GIP和GLP-1两种天然肠促胰素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分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并降低胰高糖素水平同时能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延缓胃排空,减少摄食量[6]。

研究证据大揭秘,揭示最新获益优势

本次获批主要基于在T2DM患者中开展的全球关键Ⅲ期注册试验SURPASS 1-5及亚太地区关键Ⅲ期注册试验SURPASS-AP-Combo(83.4%的受试者为中国患者[6])。

向上滑动查看

SURPASS 2研究

SURPASS 2[7]纳入的T2DM患者基线平均糖尿病病程为8.6年、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8.28%、平均体重为93.7kg、平均身体质量指数(BMI)为34.2kg/m2。其中,替尔泊肽5mg、10mg治疗组受试者第40周时HbA1c较基线的平均降幅为2.09%、2.37%,司美格鲁肽1mg组HbA1c平均降幅为1.86%。

另外,根据疗效评估,与司美格鲁肽注射液1mg组相比,替尔泊肽注射液三个剂量组第40周体重较基线的平均降幅均显著更大(P值均<0.001)。替尔泊肽注射液5mg、10mg、15mg以及司美格鲁肽注射液1mg组基线体重分别降低7.8kg、10.3kg、12.4kg、6.2kg。

SURPASS-AP-Combo研究

SURPASS-AP-Combo纳入的T2DM患者基线平均糖尿病病程为7.7年、平均HbA1c为8.71%、平均体重为76.6kg、平均BMI为27.9kg/m2,47.5%的受试者基线时使用磺脲类药物。在降低HbA1c方面,治疗第40周,替尔泊肽注射液(5mg、10mg、15mg)组受试者的HbA1c较基线的变化分别为-2.24%、-2.44%、-2.49%,均显著优于甘精胰岛素组的-0.95%(p<0.001)。

此外,治疗第40周,替尔泊肽注射液5mg、10mg、15mg组的平均体重较基线降幅分别为5.0kg(6.5%)、7.0kg(9.3%)、7.2kg(9.4%),而甘精胰岛素组平均体重较基线升高1.5kg(2.1%)。

小结

随着对替尔泊肽注射液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应用的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新型降糖药物将在T2DM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还可能推动整个T2DM治疗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让我们期待替尔泊肽注射液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更多内分泌精彩内容?

精彩资讯等你来

参考文献:

[1]Nauck MA, Quast DR, Wefers J, Pfeiffer AFH. The evolving story of incretins (GIP and GLP-1) in metabolic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pathophysiological update.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 Sep;23 Suppl 3:5-29.

[2]广东省药学会,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IRA)临床应用医药专家共识.2023-04-21.

[3] Dominijanni S, Cipriani S, Malaguti M, Triolo L, Ansali F, Floccari F. Antidiabetic Med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What’s New? Nephrology @ Point of Care. 2017;3(1).

[4] Nauck MA, et al. Diabetes 2019,68(5):897-900

[5]洪天配, 田勍, 杨进. 肠促胰素效应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展望[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8, 34(8):5.

[6]Gao L, Lee BW, Chawla M,et al. Nat Med 2023; 29(6): 1500-1510.

[7]Frias JP, Davies MJ, Rosenstock J,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385(6): 503-515.

责任编辑|冯梓莹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