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你的朋友圈里,这两天有人登记结婚吗?又是一年“5·20”和“5·21”,因为与汉语中“我爱你”和“我愿意”谐音,这两个平凡的日子被赋予了许多浪漫色彩。

放眼全球,世界各地都充满了丰富的谐音文化,但中国的谐音文化无疑是最为绚丽多彩的。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创造力。

东西方都有“谐音节日”

近日,中国各地市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都迎来了人潮高峰。据北京市民政局统计,“5·21”的预约登记数量突破3000对,婚姻登记服务中心门前,不少新人一大早就开始了甜蜜的等待,都是为了在这一天套个谐音的好彩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20日,北京迎来婚姻登记高峰,一对新人在北京市东城区婚姻登记事务中心拍照留念。(图片来自中新社)

其实,类似于“5·21”这样的“谐音节日”,国内并不少见,仅5月下旬,就有“5·20”“5·21”“5·27”三个与爱有关的“谐音节日”。随着6月的到来,即将迎来的是“6·18”购物狂欢节,与年底的“双十一”遥相呼应。

不仅在中国,世界多国也流行着这种富有创意的谐音节日。在日本,每年的2月22日被定为“猫之日”。这一特别的日子起源于1987年,命名的灵感来源于小猫的叫声“にゃ~”与日文数字“2”的发音相似,使得这一日期与小猫产生了有趣的联系。

在西方,5月4日被称为“星球大战日”,这一节日诞生于著名电影《星球大战》中的经典名句“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其中“force”一词与 “fourth”谐音,进而就演变成了“May the fourth”。这个节日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的5月4日,撒切尔夫人在前一天刚刚当选英国第一任女首相,执政党在《伦敦晚报》上刊登了半个版面的广告来写:“May the Fourth Be With You, Maggie. Congratulations!”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谐音节日”都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展现出各自的独特魅力和创意。

古人也爱谐音梗?

虽然“谐音节日”似乎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的现代特色,但其实“谐音梗”的运用自古就有,历史悠久。

中华传统文化中,谐音常见于带来好兆头的吉祥话中。例如“鱼”与“余”谐音的“年年有鱼”,象征富裕有余;倒贴的“福”字意味着“福到”了;不慎打碎餐具,则是“碎碎”平安……

在古诗和文学作品中,同样能捕捉到谐音的精妙运用。例如,刘禹锡写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以“晴”谐“情”;李白作“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以“丝”谐“思”,以“枝”谐“知”;更有《红楼梦》中的无数人名谐音,“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等,久为人所津津乐道。

古人对谐音的喜爱,还体现在各种器物图案上。例如瓷器上喜鹊与梅花的组合,“梅”谐“眉”,寓意“喜上眉梢”;蝙蝠与桃子的组合,寓意“福寿双全”;“吉象”谐“吉祥”,寓意“吉祥如意”;马与猴的组合,寓意“马上封侯”;鸡冠与鸡冠花的组合,寓意“官上加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款青花花鸟纹双耳扁壶。(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通过这些谐音的使用,我们能够了解到科举文化和古人入仕相关的思想行为,也能够理解不同时代的民间习俗和思维理念。

为何汉语谐音众多?

从古至今,汉语之所以能输出如此众多的谐音梗,和其语言特点有关。

汉语言文字体系在世界各国各民族语言文字体系中属于特殊的存在,兼具象形和发音双重属性。中文普通话中,声母和韵母大约能有机拼合出400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四个声调的配合,可组成的音节也仅约千余种。换言之,汉字虽然多,但读音不算多。这就为谐音的产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土壤。然而,对于英语等字母文字而言,其单词多由多个音节构成,因而不同单词之间较少读音完全一样或非常相近。

此外,中华民族具有含蓄、内敛的审美追求,在文学艺术上也崇尚“深文隐蔚,馀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人们讲究意在言外,将思想蕴藏在语言深处。谐音艺术恰好满足了这种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

谐音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桥梁,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用简洁而富有创意的方式,传递着人们的情感、愿望和理想。

综合中新网、中工网、光明网等

编辑:江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