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5 月家庭教育宣传周,我们一起探索古代陪读爸爸的典范——苏洵的家庭教育理念。

苏洵放弃传统功利的教育方式,选择与孩子们一起读书、写作,一同旅行和参加考试,开创“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学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书诱学

和孩子一起阅读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句《三字经》中的苏老泉就是苏洵。年轻时的他贪图玩乐,直到 27 岁才觉醒并发奋向上。这一转变促使他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

苏轼和苏辙从小聪明,但对学习不感兴趣。苏洵不走寻常路——藏书吸引孩子注意。他故意当着孩子面躲着读书。孩子很快就“上钩”。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激发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

当读书成为全家的共同爱好时,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开展家庭读书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一次《六国论》的讨论中,每个人都分享了六国被秦灭的看法。苏洵提出:“六国之亡弊在赂秦。”苏轼认为:“六国存在时间长于秦原因在于六国重用人才。”苏辙则分析说:“六国亡于互相攻伐。”

这样的讨论让孩子们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两兄弟的佳作都被父亲贴在家里的墙上,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在这样充满认可的学习环境下,苏轼、苏辙从小熟读经史,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滋养,最终成为文学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畏探索

和孩子一起旅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苏洵另一个教育习

惯——带孩子去旅行。攀爬高峰时,他指向远方的山脉,让孩子们看见山与山相承的壮阔景象。他说:“这辽阔的视野,身体的劳累又算什么呢?”

行经山间溪流,苏洵让孩子们静观水流如何巧妙绕过障碍石头,他说:“溪流不会因障碍止步,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持之以恒地解决问题。”

在山顶的清泉旁,他让孩子闭眼聆听泉水的潺潺,感受那份由内而外的平和,他说:“泉水常保其流,不因外界喧嚣而改变本性,人亦应如此,在世间变幻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苏洵将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带孩子走遍名山大川,走访名师高士,游玩时写诗作文,谈论古今,不断拓展他们的视野。正是这种无边界的深度探索,才激发了苏轼那经典的领悟:“寄蜉蝣于天地,缈沧海之一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赴挑战

和孩子一起赶考

苏洵从 18 岁第一次考试失败后,就不再参加考试。发奋学习后,他从 27 到 37 岁,考了 4 次无一例外都落榜了。他曾自嘲道:“莫道登科易,老父如登天。”

直到 1056 年,为了鼓励两个孩子,45 岁的苏洵重新踏上赶考的旅程。他们遇到了“伯乐”——欧阳修。欧阳修对苏家兄弟的才华赞赏有加,苏轼荣获榜眼,苏辙也考进全国前十。尽管苏洵落榜了,但他的文采获得了欧阳修的高度评价,一时间朝中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的作品,苏洵也因此声名大振,留下了《六国论》《辨奸论》等著名作品。

苏洵成功地培养了两位才华横溢的儿子,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声望。他的家庭教育揭示一个道理:优秀的家庭教育不仅帮孩子成才,还能提升父母,双方的成长

名家解析

董小玉

西南大学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师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汲取苏洵阅读智慧

读出深度和广度

苏洵智慧地运用了“欲擒故纵”,将孩子的好奇心当“诱饵”,点燃孩子的阅读兴趣。现代父母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火种,用阅读点亮童年。

用心陪伴 爱读书

家长要树立起“读书兴家”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在日常忙碌的时间缝隙里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便能润物无声地为孩子奠定安静读书的成长底色。其次,以陪伴阅读提供家庭教育的“营养餐”。家长要善于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多与孩子读书、聊天,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制造挑战 读好书

从“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看,“跳一跳,摘桃子”的原理同样适用于青少年读书。优质的家庭阅读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循序渐进,奋力摘桃。

一要遵循儿童阅读心理规律,内容上从绘本拓展到人文、科普、艺术等类别,同时适度放手,给孩子一个合理的阅读空间。

二要设置挑战,打造思维进阶的“梯子”。在亲子阅读过程中,要勇于登高望远,开展诸如“计时阅读”“家庭辩论”“背诵比拼”等挑战活动,引导孩子专注阅读、独立思考,看见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一家人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八面来风 广读书

数字化生存时代,家庭教育要跳出“孤岛”,走向分力合进的新生态。

一是沉浸式与碎片化阅读合璧。既要“用力”培养专注阅读,也要善于利用 App、ipad、Kindle 等现代化阅读工具,达到阅读萦绕的目的。

二是践行多元化深度阅读模式。既要学习古人优秀的阅读经验,如大声朗诵、圈点读书、“研学旅行”等,又要探索今人的阅读方式,例如搜索式阅读、边读边写、剧场表演等。

三是走向旷野与环境互动。苏轼诗词所绽放的生命之光,源自与大自然的生命契合。家庭阅读要带领孩子走向山野田园、人文场馆等,将有字之书与自然生命相交融。四是发挥平台联动效能。学校为家庭提供书单,协助制定家庭阅读计划,搭建亲子阅读平台;社区举办阅读成长营、读书会等,促进家庭阅读与全民阅读互促融通。

编辑 | 傅汝琴

审核 | 李星婷

本文选自《时代信报·新家长》1460~1461期名家家风《苏洵式陪伴:和孩子一起读书、旅行、考试》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时代信报·新家长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