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外边太漂亮了!”

这是神舟十二航天员刘伯明出舱后说的第一句感叹之语,也是时隔十三年,中国航天员再次进入太空,并留下中国印迹的第一个画面。

2021年7月4日上午8点11分,刘伯明成功打开核心舱的出舱门,11点,刘伯明和汤洪波成功出舱,而聂海胜则在舱内负责此次出舱任务的总指挥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过多次安全细致的检查后,两位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出舱,借助机械臂移动,顺利开展空间站舱外的设备组装工作。当日下午近三点,航天组圆满完成此次预定的出舱任务,两位航天员也都安全返回了核心舱。本次任务时长将近七小时。

本次航天员穿着的“飞天”航天服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新一代产品。该航天服配备了2条安全绳和一条连接核心舱的带子,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的安全。此外,“飞天”可为航天员提供氧气,维持适人温度,控制压力,保证航天员在太空中生理状态正常。

而航天员在舱外的移动也需依靠“飞天”。而本次出舱,航天员能在舱外待近7小时,航天服的性能升级也功不可没。我们看到的第一视角的出舱画面,也是来自航天服头盔上的摄像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次更重大关键的一个设计是核心舱的“机械臂”。机械臂伸展完全后的长度有10.2米,可承载重量达25吨。臂上的七个关节可自由旋转,如同人类的手臂一般灵活,这能保证机械臂可触及任何方位、角度。

另外,机械臂借助末端的执行器,能与目标上的适配器进行对接和分离,可在核心舱体上爬行转移。

而航天员在舱外的活动,也大大依赖机械臂。由于太空里是失重环境,航天服也十分厚重,因此航天员本人活动并不方便。而机械臂上安装了脚限位器,航天员可踩在里面,通过机械臂的移动实现自身位置移动。

机械臂的所有核心部件,都由我国自行研制生产。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机械臂核心技术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次任务中,舱内舱外航天员、空间站和地面工作中心相互之间配合默契,任务执行顺利,对话和图像传输顺畅。本次出舱任务时长破了记录,检验了我国舱外航天服和机械臂的性能,还标志着我国在空间站,圆满完成了首次出舱任务。

此外,这也是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的第二次出舱活动。

虽然神舟十二的出舱任务进程十分顺利,但出舱并不是件简单的事。2008年神舟七号执行了我国首次出舱任务,当年航天员准备出舱时,首先是舱门无法顺利打开,而当航天员用棍子撬开后,却响起了火灾警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空中出现一点失误或许就意味着死亡,当时三位航天员认为自己已要牺牲,便决定先展示五星红旗——这样即便自己牺牲,任务失败,但能向世界证明:中国来过太空。

时至今日,中国的航天技术已不断精进,航天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就,航天员们的生命安全也获得了更有力的保障。也在今日,中国又成功发射了风云三号05号卫星。我们期待也相信,中国航空会给我们、给世界带来更大惊喜,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