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陈毅元帅去世,举国哀悼,毛主席当时虽然日理万机,但在最后时刻仍旧决定推开其他事务,赶往追悼会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现场后,看着满目的挽联和鲜花,毛主席非常悲痛,就在这时,他突然注意到了角落里的一副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些描述,饱含深情地写尽了陈毅元帅的一生,可见作者不仅对陈毅元帅非常了解,而且感情极为深厚。

甚至令毛主席都想到了曾经和陈毅元帅一起共同革命和奋斗的岁月,他不禁有些激动地向身边的人询问:

这副挽联的作者在哪里?此人来了吗?

那么,这副挽联究竟出自谁手?他和陈毅元帅又是怎么认识的呢?

高风亮节献国宝

1898年3月,张伯驹出生于河南项城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张镇芳不仅是清朝末年最后一任直隶总督,还与袁世凯有着姻亲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伯驹家里不仅颇有人脉,还非常富裕。

清朝末期,由于政府控制力减弱,政治环境也变得更为宽松,民办银行的风潮颇为兴起,而张镇芳便是当时被誉为四大银行之一的盐业银行的创办人。

张伯驹的父亲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不仅非常关注他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从小培养他的诗书字画。

成年后,在父亲的安排下,张伯驹进入军界,从军校毕业后一度在吴佩孚、张作霖等人手下任职,不过张伯驹完全不喜军事政治,也看不惯同僚们的趋炎附势,很快便弃职回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家里生活富足,但张伯驹的父亲也不能忍受儿子就此游手好闲,因此安排他去家里的银行做个闲职。

当时的盐业银行开始进行艺术品质押业务,常常收到清政府抵押的古董文玩,张伯驹也因此见识到不少,民间难得一见的珍宝。

自此,张伯驹不仅培养了眼界,还找到了自己毕生的爱好,从此步入了收藏界。

1927年,张伯驹和往常一样在琉璃厂的一家古玩店闲逛,那时的琉璃厂是北京城最大的古玩交易市场,不过由于真假混杂不齐,所以张伯驹的收购一直也颇为谨慎。

而那一天,张伯驹却突然发现了一幅横轴书法,那是康熙亲笔写下的丛碧山房四个字。

在清代的众多皇帝中,康熙的书法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然而因为笔风、与先前留存的其他真迹有些颇为不同,这幅字挂出许久也未被人买下。

但早年长期的见识让张伯驹知道,这幅画是难得的真品,于是便立刻收入囊中。

那时正值国家动荡,为了换取金银,有藏品的人家开始大量出售,许多古董贩子也借机低价收购,再将其销往海外以赚取差价,也因此导致了无数国宝就此永离国土,不知所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干的照夜白图便是其中之一,清朝灭亡后,他的所有者恭亲王之孙浦伟,为换取资金竟将其转卖到了英国。

张伯驹知道后对此痛心不已,他甚至为此联络身在海外的亲戚朋友,但最终也未能购回,永远流失在了海外,这件事也成了张伯驹毕生的遗憾之一。

随着日本投降,溥仪满洲国的美梦也破碎了,他带着大量珍宝字画逃离皇宫,而这些国宝也随之流落民间,这其中便有展子虔的游春图。

游春图不仅是展子虔留存于世的唯一作品,还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山水画之一,其上有宋徽宗的亲笔题字,收藏价值非常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得到消息后,张伯驹立刻联系卖家,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幅画的售价竟达到了八百两黄金,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的张伯驹,只好不断讲价,最后成功讲到了二百两。

在当时,这无疑是一笔巨款,为了筹钱,张伯驹只好卖掉了北京的一处房产,最终成功买下了这幅字画。

张伯驹曾说:

买下这些古董和字画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饱含我国历史文化的国宝流落国外。

事实上,在之后的日子里,只要张伯驹看到有人出售国宝,便会尽全力把它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