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

在1982年举办的全国首届“《西游记》学术研讨会”上,参加会议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连云港的花果山就是《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原型。由此,花果山也被认为是孙悟空的“老家”,连云港也因为与《西游记》之间丰富而紧密的关系,成为西游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并为连云港市构建以西游文化为主题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提供了鲜明的逻辑起点和重要的资源支撑。

近十来年,连云港围绕“大圣故里、西游胜境——神奇浪漫之都”城市品牌形象的打造,以“西游文化第一城、亚欧陆桥第一堡”为战略定位方向,积极拓展“大西游”IP内涵,加快推进“一核三带五区”文旅发展由蓝图转化为实景,全面激发文旅市场发展动能。

近一年多来,随着中国文旅业的全面复苏和连云港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连云港基于西游故事和西游文化的文旅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也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随着以园博园升级改造项目为代表的更具现代感、体验性和娱乐性的西游文化主题文旅项目的落地,连云港以西游文化为主题的产品和服务正在变得更加丰富,以西游文化为主题的文旅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人文经济正在全面发展,并直接助力和带动了新发展阶段连云港城市的综合性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在此背景下,5月12日上午,“文旅融合战略下的西游文化与大圣精神”专题研讨会在连云港市园博园举行,来自全国的区域经济、城市营销、文化旅游、西游文化、规划设计、媒体传播等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围绕西游文化和大圣精神的价值内涵、文旅转化、文创开发、服务创新、项目规划、品牌营销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分享和专业对话,为新阶段西游文化的研究、阐释和传播,为连云港市园博园改造升级和以西游文化为主题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系列专业思辨和意见建议。

本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是连云港市海州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承办单位是连云港园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支持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网、连云港市社科联、方塘智库和连云港市西游记研究会。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主要领导有:连云港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商显福,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二级调研员毛志峰,连云港高新区二级调研员江希路,海州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敏,连云港园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林、总经理黄剑、副总经理刘人辅。

参与本次研讨会的主要专家有: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翔,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袁华杰,兰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同胜,淮阴师范学院教授、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吴承恩研究专委会主任蔡铁鹰,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杨晓林,连云港市西游记研究会副会长徐习军,故宫出版社宫廷历史编辑室主任、副编审王志伟,方塘智库创始人叶一剑,等。

研讨会上,故宫出版社宫廷历史编辑室主任、副编审王志伟结合自己的图书出版经历和故宫文创的开发案例,提出了自己对以西游文化为主题的文创开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以下是其分享的主要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故宫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是十分厚重的,每年来到故宫参观的1000多万游客,以一天时间来逛完故宫是不可能的,因此总有游客问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简单、快速地了解故宫?我们总结了三把钥匙:建筑、文物、历史。

建筑方面,故宫拥有上百万平米的宫殿建筑群、房间超过了9000间,其庄严的外朝建筑只是故宫的一方面,在广大的内廷范围内,还有与人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建筑值得玩味。那些踵事增华的内檐装修、琳琅满目的殿堂陈设,代表了中国宫殿建筑的最高水平。

文物方面,故宫现在公开的文物总量是1863404件,25个大类,69个小项,珍贵文物占比超过了百分之八十,这是一笔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做出版、文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历史方面,604岁的紫禁城,包含了491年明清两代帝王统治的时期,13年溥仪小朝廷的时期,还有100年故宫博物院的时期。如果算上紫禁城中保存的那些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文物,那么故宫的历史外延超过了5000年。

出版与文创不分家,故宫出版已经矩阵化、系列化——一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展览方案、一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创设计、一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研学案例。比如《故宫日历》,目前销量已经达到几百万册,真正实现了让游客“把博物馆装进口袋,带回家”。

作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物,《谜宫》创造了国内出版界的神话——三次众筹总金额达3876万元,累计销量70万册。

《谜宫》是充满惊喜的书,其内容依托建筑、文物、历史的三大逻辑,在书中设计了大量脑洞大开的环节,在一包充满谜团的证物和案卷里,除了一本记录着戊午科场案线索的线装书,还有科举试卷、大清宝钞、咸丰元宝、签文、药方、北京城地图等20多件新奇的线索道具。

以《金榜题名》为例,包含20余个解谜关卡、共计7小时体验时长、与线上APP联动解谜、互动阅读+100条史实收集、暗藏故宫实景探寻玩法等,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谜宫》的成功,是“内容+形式”二元创新的结果。

【二】

与西游文化的渊源,故宫能找到很多例子。当年乾隆皇帝为崇庆皇太后祝寿而从清漪园到紫禁城的万寿点景,被描绘在四轴长达百米的画卷之上。我们在其中发现了西游记的身影。那是为皇太后观览的宫廷大戏,而且还是写实描绘。我们看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跃然舞台的样貌。

当然,在故宫,出现在画卷中的西游记形象非常多,大量的戏本、戏画为我们还原了宫廷演剧中的西游记故事。

此外,故宫保存至今的西游记题材戏服、道具等,也有一定的数量。它们做工精美、装饰考究,保存至今完好如初。以戏曲的角度探究西游文化,是故宫文物藏品的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方向。

紫禁城有很多戏台,当年西游题材的《升平宝筏》故事在年节期间为皇家上演,而且是几十出、上百出的连台大戏,热闹非凡。这些戏台保存至今,我们通过它们遥想唐僧师徒在舞台上的经典对白,仿佛他们并未走远。这些戏台还拥有非常精巧的设计结构,上面有辘轳,下面有机关,可以上演仙女由天下凡、小鬼自地上升的奇妙的舞美呈现。如果挖掘起来,紫禁城与西游记有说不完的话题。

我们今天聚焦西游文化的传承和西游文旅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资源的收集和成果的转化,要让那些收藏在博物馆中、刻印在古籍中、散落在广阔大地上的与西游文化有关的文物、文字、遗迹发挥它们的当代价值,让越来越多的人从中体会到西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不畏艰险、追求真理、患难与共、和合共生,等等。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首先要为“西游文化”提炼一个概念性的定义,它的内涵是什么,外延又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精神实质。例如,一部《西游记》,我们既可以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去研究它,也可以从宗教信仰、民族团结的角度去把握它;那些一如文学、哲学、军事、外交、民俗甚至是饮食与服饰等等,都能从《西游记》中找到内容丰富的对应。这需要集合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西游爱好者,集思广益,归拢定向,这样才会明确今后挖掘的方向,事半功倍。

其次,在当今时代做文旅融合,文旅并重,不可偏颇。文是入口,旅是出口;文是内向的创造转化,旅是外向的消化吸收。小到一本书,大到一个成功的文旅融合项目,硬核的内容与新颖的形式是两个永远不过时的要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山水与人文典故,如何挖掘?有没有把属地的博物馆资源充分调动?如何迅速找寻西游文化的专属性文化特质,进行立体转化?这是避免同质化、符号化的必选项。

具体到连云港园博园,今后在挖掘西游文化和推动西游文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与故宫进行有益互动,大家集思广益,互通有无,以博物馆的逻辑、图书出版的逻辑、文创研发的逻辑,布置一盘西游文化和西游文旅的大棋,布置好每一个棋子,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好故宫中与西游文化相关的元素,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西游文化的相关研究,结合这些元素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文创产品,进而推动连云港和园博园的文旅产业的发展。

编审:汤一凡丨编辑:徐丰超丨设计:孙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