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一生极善于饮酒,是党内有名的“千杯不醉”,许多人都曾拜倒在他的酒杯下,就连总理的妻子邓颖超,也曾在解放后的一次宴会上打趣说,“青年时代,我和总理交了6年朋友,一直观察他,别的都好,我竟没有发现他原来是个‘酒坛子’。”

这一席话引得邓颖超、周总理,以及在座的许多宾客都笑了。总理与邓颖超一生恩爱如初,令人艳羡,就连抱怨酒瘾,都显得这样可爱、饱含深情。除此之外,也确实侧面印证了周恩来的酒量,是真的超出常人。

事实上因为酒量好,也因为自我控制好,周恩来一生极少喝醉,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不过令人诧异的是,解放后在国内一次大型公开宴会上,总理却喝醉了,而且是酩酊大醉,到了走路不稳、东倒西歪的程度,事后就连毛主席都忍不住教育他,饮酒应适度。

当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场合?下面就说一说关于总理与酒的一些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毛主席挡酒,给外国人赠酒

酒,在中华民族文化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宴,客人来了总是会上酒。周恩来身为党内重要领导人,常常承担着接待外宾的重任,参加宴席是少不了的事情,所以从因果论上说,也正是他特殊的工作性质,造就了他不菲的酒量、酒胆,以及出众的酒品、酒德。

1945年8月毛主席应邀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为了欢迎毛主席的到来,重庆各地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宴会,有民主人士组织的,当然也有国民党右派组织的,场合不同,意义不同。

有一次在国民党出面组织的大型宴会上,毛主席接连被敬酒,不过外人不知的是,毛主席虽烟瘾大,但酒瘾并不大,酒量也不像周恩来那般应付自如,这时候,代替毛主席顶上去的人,就是一同出席、随时出现在毛主席身旁的周恩来。

每当有人向毛主席敬酒的时候,周恩来便主动接过对方的“祝福”,大方地一饮而尽,整场宴会下来,毛主席几乎滴酒没沾,周恩来却喝了不少。

不过虽然喝得多,但周恩来却依然保持着得体举止,不失态,不疯言,谈笑自如,魅力四射,事后就有媒体发出感叹:周恩来一人打败了整个国民党。

又据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当周恩来被扶到房间休息的时候,身边人曾不解地问了一句,为什么不让主席喝一杯酒。对此,周恩来半醉半醒地解释说,因为他担心酒里有人动手脚。

虽然这种可能性是万分之一,但周恩来也不敢放松警惕,宁愿自己受罪也不让主席冒险,这是他身为党的副主席,所自愿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喝酒是为了痛快,有人喝酒是为了名利,也有人喝酒是为了情和义、为了团结,周恩来属于后者,酒在他手里,已经不是单纯的饮品,而成了一个非常好用的、有价值、有情感的社交工具。

1961年春,我国举办了解放后的第一场大型国际赛事——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当时我国正遭受西方大国的制裁,连奥运会都让我们参加,因此这届世乒赛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

当时原本世界排名前列的日本乒乓球选手松崎君代,因为临场发挥不佳,没有取得好的名次,冠军被我国运动员邱钟惠获得,而她却止步于四分之一决赛。

整场比赛结束后,周恩来专门在中南海举行了丰盛的家宴,欢送日本乒乓球代表团回国。席间,周恩来友好地与松崎君代聊天,安慰她比赛虽然失利,但比赛中流露出的拼搏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宴会结束后,当松崎君代还沉浸在宴会欢乐气氛中的时候,周恩来突然询问她,她的父亲喝不喝酒,得到肯定答复后,周恩来当即表示,要赠送她一瓶中国的茅台酒,还笑说“这瓶酒还是解放前酿造的,现在不多见了。”完全没有料到的松崎君代非常感动,事后如约将酒带回日本,赠送给了在山区居住的父亲。

第二年中日举行乒乓球友谊赛,松崎君代再次来到中国,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待,当得知松崎君代的父亲非常喜欢喝中国茅台酒,并委托松崎君代向周总理传达谢意的时候,充满外交智慧的周恩来当即幽默地说,“看来,我得再送一瓶了。”

总理一句话,又惹得在场的许多人笑口大开。把酒当作外交工具,开展茅台外交,这是周恩来的外交智慧,最终也推进了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许多年后,周恩来因病去世,身在日本的松崎君代特意撰文,怀念周恩来,怀念当初将两国人民牵连在一起的两瓶茅台酒。

周恩来虽喜爱喝酒,也善于饮酒,但由于工作关系,并不会无所节制地痛饮,反而会充分利用自己这个优势,与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智慧和精神,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