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涨,中国的军工科技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前有东风系列导弹,后又有近期刚被公布可以量产歼-20,无一不令美军闻风丧胆。但因东风系列导弹和歼-20都属于高精尖武器,加之我国周边近年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这两款武器都并未真正投入过实战。而中国的另一款名为"63式"火箭炮的武器,却曾有投入战场的历史,据相关数据统计:毙命于63式火箭炮炮弹下的美军高达数千名,成为真正令美军胆寒的武器。时至今日,63式火箭炮已问世58年之久,它的身影仍遍布世界各地,因其携带便捷,杀伤力强,更有"游击战神器"的美誉。那么,中国的这款63式火箭炮在战场上又是如何消灭美军的?为何63式火箭炮被冠以"游击战神器"的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兵扛着"喀秋莎",中国做到了

1950年,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北纬38度线,入侵朝鲜半岛,朝鲜战争爆发。为拱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历史伟人毅然作出了志愿军子弟出兵朝鲜的决定。当时的世界都将目光聚焦在了朝鲜战场上:参战的一方是在二战中击败德国和日本,具有世界领先科技的超级大国,另一方则是一个刚历经本土战火,废黜不平等条约,百废待兴的国家,二者实力的悬殊,让世界多数国家当时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是毫无悬念的事情。

然而,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善于创造奇迹的民族,历经五次战役,凭借小米加步枪和"三三制"作战方法的中国志愿军,一度将装备精良,号称"常胜之师"的美军打得抱头鼠窜。在后世的军事专家评论朝鲜战争时,有很多声音都认为中国以一己之力将人类军事史上的轻步兵作战技术推向了顶峰。然而,中国在备受世界称赞的同时,也在努力于这场战争中寻找着自身的不足——那便是与美军相比悬殊的火力差距,这一度使志愿军在面对美军的强火力覆盖时,容易陷入相对被动的境地。也正是在"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焦虑下,中国开始尝试研制属于自己的火箭炮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研制起了属于自己的火箭炮。1948年,我国的第一款火箭炮:A3式横空出世,并于1949年装配入解放军部队。但是,A3式作为中国研制的第一款火箭炮,其性能方面还存有诸多缺陷,其最大射程仅有5公里。朝鲜战争爆发后,因考虑到A3式自身的性能短板,我国入朝作战时主要装配的是当时苏联研制的,在二战时期赫赫有名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可达8.5公里,共装配有16发132毫米的火箭弹,既可单发,又可连发曾在二战时期给诺门罕的日军,东欧战场上的德军造成重大伤亡。抗美援朝时期,苏方以喀秋莎火箭炮来装配中国志愿军部队无疑也是为当时火力不足的中国服下了一颗定心丸。

喀秋莎火箭炮虽然火力惊人,但自身也存有缺陷:那就是过于笨重。虽然喀秋莎火箭炮可以通过军用卡车来进行托运,但是这与入朝志愿军擅长进行的轻步兵穿插、迂回等作战方式显得格格不入,一旦志愿军部队携带喀秋莎火箭炮这样"大家伙"穿插至敌后,不仅影响着我方轻步兵的渗透速度,更容易让我军多几分暴露的危险。因此,喀秋莎火箭炮入朝后通常为我军进行高地攻坚时使用,而较少同轻步兵进行渗透和穿插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当时的军工人员便在朝鲜战争的总结中有了新的想法:如果能有一款可以"肩扛"的喀秋莎火箭炮,那么是不是对我军的轻步兵作战更为有利?在这一想法的驱使下,1963年——也正是朝鲜战争停战的十周年之际,我国真正研发了一款为解放军量身定制,可以"扛在肩上"进行作战的63式火箭炮。只是当时的军工人员没有想到的是,中国这款最初为解放军研发的63式火箭炮,日后竟然能成为世界游击战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