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距离长沙市中心约70公里,一个名叫板仓的小地方,坐落着一处非常不寻常的建筑——杨开慧故居。虽然名叫“杨开慧故居”,但实际上毛泽东、毛岸英、毛岸青等人,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只不过,杨开慧住的时间更长一些,生活痕迹更“重”一些,而且她直到临终前都一直住在这里。所以对杨开慧而言,意义更重大一些。

据悉大约是在1982年初的时候,因为房屋年久失修,为更好保存文物,长沙市政府曾下令对故居进行一番修缮。没曾想,政府这偶然的一修,竟发现了一个被房主隐藏了五十多年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四不”婚礼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杨开慧出生于1901年,前者比后者大了8岁。事实上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还在老家韶山冲的时候,毛父曾给他定过一门亲事。女方名叫罗一秀,比毛泽东大四岁,是典型的封建传统女性,裹足,不识字,信奉“三从四德”。

毛父很满意,毛母也没什么意见,唯独毛泽东自己不满意。他当时虽然年纪小,大约只有十四五岁,但反叛意识很强,打心底里恨透了这场封建包办婚姻。但迫于父亲的威严和不愿让母亲担忧,毛泽东一直默默承受,没有公开反抗。

幸好这样的忍受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1910年,年仅17岁的毛泽东走出了韶山冲,1911年春又来到了湖南首府长沙,1913年春顺利考入了当时湖南最好的学校——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最挚爱的伴侣——恩师杨昌济的独女杨开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杨开慧美丽大方,知书达礼,并且崇尚自由民主,这些都深深吸引着青年毛泽东。所以,他后来给杨开慧写了很多信,表达自己的心意。与此同时,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杨开慧对父亲的这个爱徒也是非常有好感的。

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文章《体育之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杨昌济特意将爱徒叫到家里,询问他作此文章的过程和目的等。当时杨开慧就默默站在旁边,全程聆听了毛泽东滔滔不绝的辩论,眼中闪烁着对毛泽东的无限崇拜的光芒。通过这次会见,杨昌济明确感知到了爱女和爱徒之间的情意,他并没有表示反对。

1920年1月,杨昌济不幸患病住院,临终前,他亲笔写下推荐信,向时任教育总长章士钊大力举荐自己的爱徒毛泽东——爱女之心,惜徒之意,报国之情,溢于言表。

“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毛指的是毛泽东,蔡指的是蔡和森。)

不久后,毛泽东果然得到了章士钊的大力相助。几个月后,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终于在长沙结为夫妇。据悉,他们当时的结婚仪式是非常的“新潮”,有“四不”:不置嫁妆,不坐花轿,不布新房,不办酒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是因为没钱才“四不”的吗?倒也不是。先说杨家。当时杨昌济虽然病逝,但杨家并不算穷。就在他们结婚前3个月,杨开慧还动员母亲和哥哥,拿出不少父亲去世时亲友给的礼金,干嘛呢?支援毛泽东在长沙办文化书社。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杨开慧当时虽然年纪只有19岁,但在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还是非常有主见的。

再说毛家。毛泽东老家当时在韶山也并不算太穷。首先毛父生前颇有头脑,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劳作,家里已经积攒了一些房屋、田产。当初如果不是毛泽东执意要到长沙念书,凭借着父辈的帮助,毛泽东在当地是可以过上虽不算富裕但绝对是衣食无忧的生活。退一万步说,毛泽东当时又有学问,又会办报纸,又是新民学会的创始人,还结识了北京上海的不少知名人士,还是有不小影响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杨开慧还是低调选择了“四不”,女方不置嫁妆,男方不布新房,双方不办酒席。简单来说,就是杨开慧自己收拾好行李,直接搬到毛泽东当时在第一师范学校附小的教员宿舍里,两人就算正式结婚了。

这样平素无奇的结婚仪式,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惊世骇俗、独具一格了。甚至在过了很长时间后,当毛泽东的弟弟和弟媳妇听说了哥哥嫂子都没办过酒席时,大吃一惊,无论如何都要为他们补办酒席。无奈之下,毛泽东夫妇就花了6块大洋,请了几个亲友吃饭,如此大家才算罢休。

毛泽东和杨开慧都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而支撑他们走上这条路的,是两人对彼此的爱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他们的感情是双向奔赴的。

多年后,杨开慧在自己的日记中,幸福地回忆了当初与毛泽东的结合:“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命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十分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他有许多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

简简单单的“四不”婚礼,背后隐藏的是男女主人公对现实的反抗,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彼此的无言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