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曾经是,现在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所以,古代中国人喜欢把治水的大禹视为“神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流传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还没收拾干净,洪水便毫不客气地扑过来了,1950年夏天,安徽普降暴雨,淮河水位告急,淮北地区灾情惨重。

“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489人。受灾人员共990余万,约占皖北人口之半。洪水东流下游,灾情尚在扩大,且秋汛期尚长,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由于这些原因,干群均极悲观,灾民遇着干部多抱头大哭,干部亦垂头落泪...”

这封电报的起草时间是1950年7月22日左右,由当时担任安徽省委书记的曾希奇亲自起草,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眉头紧促,左手夹着香烟,右手在“被毒蛇咬死者”和“统计489人”两句话下面,重重地划了一道粗线,电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像烈火一样炙烤着他的心。

“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毛泽东对站在旁边的机要秘书田家英怒吼了一声。

深知毛泽东并非针对他,田家英一声不吭,确实,连蛇都在跟人抢活路,哪个人能忍住内心的悲愤。

然后,在毛泽东的亲自督促下,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治淮工程正式提上日程了。

1951年冬季,正值抗美援朝期间,80万治淮大军一头扎进工地,仅用时不到3个月,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便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三门峡水库”

治淮工程可以说是一声令下,万马齐喑,短短80天便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但是,接下去轮到治理黄河的时候,事情却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了。

黄河不同于淮河,历代多少炎黄子孙,曾希望能根治黄河水患,实现一劳永逸,但最终都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黄河堪称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

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2000多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泛滥达1500多次,几乎每一次都给百姓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古时候中国人都将黄河戏称为“害河”。

解放后,当淮河工程顺利完成后,毛泽东便将目光投向了黄河,1952年10月底,他决定去视察黄河。

不过这一次,毛泽东的态度却不像之前那样决绝,只是简单嘱咐说一句:“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他深知治理黄河的难度与淮河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不是“赶鸭子上架”就能解决的,于是并没有将话说死,这句话既是一种期望,也暗含着一种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件事既然提到了台面上,办起来自然是被排在首位。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在苏联援华的156个工程里,根治黄河的专项工程——修建三门峡水电站,便被囊括其中。

“任何其他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

这段话是当时援华的苏联水利专家之一,一个名叫柯洛略夫的人说的,在1954年春,他带着100多个中苏水利专家,沿着黄河考察了4个月,跑了1万多公里,最终得出来了这个结论。

当时苏联专家在中国是十足的权威人士,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在内,最终都同意了这个坝址的选择,建设三门峡水电站,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