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秋,晚清王朝大厦将倾,中国大地上正在酝酿一场巨变,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如风起云涌,而与此同时,身处闭塞山区的穷苦农民,却依然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日夜劳作,似乎丝毫感知不到外面的天翻地覆。

在农历7月15日这天,正值中国传统“中元节”,身处湖南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位17岁少年,即将迎来一次远行。

天刚亮,少年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吃过早饭,全家上下齐聚一堂,为他送别。年纪大一些的弟弟,前一天晚上特意为他赶制了一双竺麻凉鞋,希望他走路能更舒服;身旁的母亲忙不停地往少年包里塞干粮;与此同时,年纪较轻的两个弟弟妹妹,则依然嬉嬉闹闹,丝毫不知大哥将要去何方。

“石三,要好生念书,莫贪玩。”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素来严厉冷峻的脸上也罕见露出了一丝不舍。少年点了点头后避开了父亲的目光。

他扭头看向母亲,此时母亲早已泪流满面,“石三伢子,一个人出门在外,要晓得招呼自己,天气凉了,要多加点衣服,莫受了风寒......”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泣不成声,内心满是不舍,此时少年的眼眶也不禁湿润了。

在场所有人里,他最不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母亲,她的身体不太好,性格又偏软弱,日常总免不了受到父亲的言行欺压。

“母亲请您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您也要多注意身体”,没有说更多话语,少年默默拿起行李,径直走出了门。

这位年仅17岁的少年,名叫毛泽东。1910年秋天,他正式告别父母亲,走出了韶山冲,去到湖南湘乡县求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发后,毛泽东马不停蹄地往湘乡方向走,翻了一座又一座山,终于在傍晚时分顺利抵达了目的地——湘乡县的东山高等小学堂,当地人也叫“东山书院”。

这个东山书院所处地理位置绝佳,背靠东台山,周围满是郁郁葱葱的树木,环境清幽,风景宜人,一看就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看着门上的四个大字“东山书院”,毛泽东心里不经赞叹,这真是个大地方、大气派、大书院,自己果然没有来错地方!

正当他默默赞叹的时候,一个身穿青衣、头戴小帽的中年男子突然走了过来,打断了他:“你是干什么的?你是不是帮哪位相公挑行李来的?你家相公来了没有?”这位中年男子一边说,还一边上下打量着面前的这位少年。

毛泽东今天穿了一身粗布衣衫,虽然全身上下没有一个布丁,算是他最好的一套衣服,但在这位门房先生的眼里,毛泽东全身上下都透露着两个字——“寒酸”。

一听门房的话,毛泽东心里非常不快,不过他还是忍住内心不满,恭恭敬敬地对门房说:“我是从湘潭来的考生,劳烦您通报一声,让我进去考试。”

一听这话,门房显得十分错愕,他再次认真看了看毛泽东的打扮和身旁的行李,然后用一种鄙夷的语气说:“这是我们湘乡的高等学堂,怎么会收你们湘潭人做学生呢?再说,考试时间也早过了,你还是赶紧回去吧!”门房刚说完,就扭头离开了。

正在此时,书院里响起了清脆的下课铃声。没一会儿,一群穿着白纱长衫的十五六岁的少年们,大步潇洒地走了出来。很显然,他们都注意到了门外站着的毛泽东。

“土bao子”、“放牛伢子也想进学堂”、“乡巴佬也要读高等学堂”....

这些话听着很刺耳,门房也斜着眼睛看着毛泽东。

毛泽东一听这话也非常郁闷,以前在韶山冲,他好歹也是众人眼中的“领头羊”,家境虽比不上湘乡,但在当地也算是十分不错的,周围人对他总是极尽赞美和鼓励,他自己也一直都非常自信。

如今,初出韶山就遭此辱骂,毛泽东又憋屈又气愤,他本来就有一身天不怕地不怕的“虎气”,如今自然是不肯示弱。

“好不容易来到了东山学堂,绝不能就这么空着回去!”毛泽东笃定地对自己说。

于是毛泽东决定,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只见他二话不说,拿起行李就径直往里走,门房一见,赶忙跑过来想拦住。

两个人这么一推一嚷,很快便吸引了一群人过来围观。

就在大家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学堂里走出来了一位约莫四十岁的先生,中等身材,长方脸,浓黑的八字胡,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得非常精干。

“堂长。”学生们一看见他都毕恭毕敬地行礼,门房也赶忙收手,向先生鞠躬致敬。

毛泽东一听学生们喊他“堂长”,瞬间便明白这个人就是李元甫,他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此前曾听私塾老师提起过,他是个“好人”,是个真正的具有爱国情怀的进步思想分子,十分爱才、惜才,所以一看到他,毛泽东仿佛看到了“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