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的国剧黑马《新生》,一经播出,收视狂飙,迅猛破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男主费可,人如其名——fake,是个双商在线的顶级骗子,擅于利用一切资源,自如切换各种身份,以小搏大,设下环环相扣的精密骗局。

矿业的老板,金融圈的大佬,外企的高管,青春靓丽的大学生······每一个被他“选中”的人,都无法自拔地落入陷阱之中,奉上千万钱款,真挚情感,甚至整个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一场神秘的追思会,揭开了罗生门式的真相,全员反转,直探人性的幽深。

结局无疑是带着些许温情的,但防不胜防的骗局,或许才是现实生活的投射。

“每个人身边都有费可,会洞悉他人弱点,把握他人欲望和诉求,最后操纵他人情感,凭借对信息差的精准把握去拿捏和驾驭他人。”

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各种套路手段层层升级,婚恋诈骗、投资诈骗、金融诈骗······你永远不知道坏人在以什么方式接近你。

那么,如何快速识破骗局,确保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呢?

在《女孩安全指南》中,作者聚焦“诈骗”这一社会议题,以简明易懂的心理知识,和实用靠谱的应对措施,帮助你洞察人性,见招拆招,提升防骗技巧和意识,守好心中的道道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电信诈骗的惊人数据

现在,人人都有手机,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攥着它,个人 资料、社交圈子、存款等重要信息,几乎都储存在小小的屏幕里。手机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变得容易,也让个人隐私趋于透明。填写各类表格时无意留下的手机号,可能几经辗转就到了骗子公司那里。

根据公开数据,2021年,光是国家反诈中心拦截的诈骗电 话就有15.5亿次,诈骗短信17.6亿条。这几年国家的反诈力度不断加大,202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施行,让我们的财产安全多了一层保护。但是,我们仍旧不能掉以轻心。

据估计,近些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快速增长。难怪那么多人在接骗子电话这件事上如此有共鸣。至于有多少人会中招,这个比例大概是0.1%,也就是说每打1000个诈骗电话就能套着一个倒霉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记得“清华大学教师被电话诈骗1760万”的新闻吗?后 续报道揭露了事情发生的经过——这位教师出售了一套房子,巧合的是,不久后他接到骗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让他补缴税款。骗子连他的个人信息都说得头头是道,让这位教师一不小心就落入了圈套。

钱财被骗走尚且还有追讨回来的可能,但因受骗而逝去的生命却无法复生。

2016年8月,一位名叫徐玉玉的女孩因被骗光上大学的学费,心脏骤停死亡。事发一年后,案件终于告破。兜售徐玉玉个人信息的黑客获刑6年,拨打诈骗电话的主犯被判处无期徒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好的一人,怎么就中招了?

“香港博士生遇电话诈骗,损失约370万元”“九江大一女 学生开学前接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女明星××被电话诈骗21万元”······无论是初入社会的青年男女,还是有一定社会阅历的高校教师,甚至是家喻户晓的当红明星,都有可能被诈骗电话诳住。在看了不少案例后,我发现,一个人是否会被电信诈骗迷惑,跟他的经历、学历没有太大关系。

事实上,电信诈骗的受害者大多是“刚好处于骗局情境中的人”。刚在网上下单了一件商品,就碰巧接到“客服人员” 打来的退款电话;刚开了信用卡不久,就有“银行工作人员”通知“你的卡在异地发生了消费”……虽然这些事只是碰巧发生,但由于骗子“孜孜不倦”地给各种人打电话,总会遇到几个处于骗子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通过复盘“徐玉玉案”,我们来具体看看电信诈 骗的套路。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玉玉,因家庭经济困难,向当地教 育部门申请了助学金。当年8月18日,玉玉接到了教育部门的电话,对方让她办理相关手续,并称助学金过几天就能发下来。

8月19日,玉玉接到了一通陌生电话,电话里的人自称是教育局 的,有一笔助学金要发给她。玉玉和对方几经沟通,得知要把学费转到指定的账号卡上激活,才能收到助学金。于是,她便冒着大雨跑到银行,把9900元学费全部取出,存在了所谓“助学卡”上。存款完成后,“教育局”的人却迟迟没有回音,玉玉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

回拨电话后,对方已关机,她 便焦急地拽上爸爸去派出所报案。然而,从派出所出来没多 久,玉玉就突然倒下了。爸爸赶忙叫救护车,等急救人员赶来时,这个花季女孩却因心脏骤停离开了人世。

尽管不少电信诈骗的手段很老套,但处于“此情此景”中 的人要快速识破骗局并不是容易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诈骗套路虽老但有用

从腾讯发布的《2021年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来 看,最为高发的10种诈骗类型,用的还是常见的老套路,其中占比最高的4种诈骗手段分别是: 刷单返利诈骗 (25.4%) , 杀猪盘诈骗 (18.9%), 贷款、代办信用卡诈骗 (18.1%),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 (11.5%)。除此之外, 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诈骗 (4.8%), 冒充领导、熟人诈骗 (4.0%), 虚假购物、服务诈骗 (3.9%), 虚假征信诈骗 (3.1%)也是非常常见的手段。

我们会发现,骗子惯用的手法有一个共同点:冒用“官方之名”,行诈骗之实。他们通常会使用看上去很可靠的电话号 码,比如好些诈骗电话以“400”开头,看起来跟专业服务热线没什么差别。对此,我要提醒大家,正规大型企业单位以400开头的热线电话,只会作为被叫使用,不会用作主叫外呼,而政 府机关则不会使用以400开头的电话作为服务热线。 所以,平时接到以“400”开头的号码,不是广告推销电话就是诈骗电话,对付它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挂掉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种迷惑性很高的诈骗手法,这里着重讲一讲——冒充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客服实施电信诈骗。大多数女孩都 很喜欢买东西,骗子也就乘虚而入,打电话谎称“你购买的物品出了问题需要召回,现在得办理退款”。

有一位冉小姐就是因此中招的,当电话中的“客服”准确地说出她购买的物品和淘宝昵称后,她便深信对方的话, 在指引下一步一步被骗走了2万元积蓄。这种骗局背后的套路是,骗子通过谎称支付宝正在升级无法退款,然后发来一个足以以假乱真的钓鱼网站,指导受害者去另一个“官方渠道”进行操作。然而,这个渠道事实上是个借贷平台,点击“提现”后会收到一笔钱。受害者操作完成后,“客服”会表示操作失误多退了款,并发来一个二维码请受害者把多退的钱转回去,这样受害者的钱就被骗走了。

点击下方链接,识别骗局,多一份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样才能见招拆招

面对电信诈骗,我们首先要做到提高警惕,不轻信对方, 及时核对信息来源。无论对方是所谓领导、熟人、公检法部门工作人员,还是银行小额贷款经理、快递员、电商平台客服……都可以通过核对信息来识破骗局。对方称自己是熟人就直接用电话、视频联系,对方称自己是快递员或者电商平台客

服就查查物流与交易信息,对方称自己是公检法部门工作人员 就打官方电话询问一下……

要警惕的是,有的诈骗电话和真实机构的电话是一样的。

比如有人接到过95555的电话,这和招商银行的服务热线一样, 结果对方是骗子。这背后是“改号软件”在作祟,它能让拨出去的电话在对方手机上显示指定的号码。如果接到银行打来的 电话,涉及“信用卡还款提示”“银行卡过期”等,别急着按语音提示转人工服务。把电话挂断,亲自拨号95555后转人工客服问清楚。

如果收到的是短信,一定要认真查看这个网址是不是和银行官方网址一样,千万别错点了钓鱼网站。这是因为骗子一般会在短信中,以“银行卡失效”“积分换礼品”等理由诱导用户点击诈骗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骗子还会冒充“10086”,内容通常是积分兑换、提 示用户账户不安全等。事实上,中国移动官方的积分兑换奖品一般是话费、礼物等,绝不会是现金,他们也绝不会要求用户提供银行账号、身份证号、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当收到相关短信时,若无法判别真假,应及时亲自拨打运营商客服电话进行确认。

二维码在当下用得非常普遍且便捷,人人都可以通过扫二 维码添加好友、浏览网页、领取优惠券和下载手机应用等。但是,二维码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难以辨识的病毒程序。因此,路边送小礼物的二维码不要轻易扫,正规渠道外的任何二维码都要谨慎核对其来源是否真实可靠。

有时候,不能怪我们太笨,而是骗子造假“太真”。在如 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用网络做到以假乱真并不是什么难 事,但我们一定要记住的是,必须重新拿回主动权。别在电话、短信、网站里犹豫不决了,直接一一找到对应的官方号码,亲自回拨过去核实,这就是我们能做到的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其次,一旦发觉对方是诈骗电话后要及时举报,防止更多 人上套。

如果接到疑似诈骗电话,记得去“12321”试着举报备案。

上网搜索“12321”,或者输入网址 www.12321.cn 进入网络不良 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按照实际情况填写相关信息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安卓手机可以装类似“安全卫士”这样的软件来拦 截骚扰电话,标记并举报诈骗电话。苹果手机用户的话,可以用系统自带的设置来拉黑涉嫌诈骗的号码。

公安部出台的 “国家反诈中心”是一款有效预防诈骗、快 速举报诈骗的软件,收集了各种防骗信息和新闻,不仅会替你拦截可疑的电话和短信,还会分享许多提升个人防骗技巧和意识的新闻案例。

追根溯源,电信诈骗始于个人信息泄露。骗子从黑客那里 成批地购买公民信息,然后拨打电话,设下骗局。受时代环境影响,个人信息泄露几乎无法避免,我们能努力做的,也就是谨防上当。

2021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一组关于电信诈骗受 骗用户年龄层的数据。和我们想象中不太一样的是,被骗最多的不是中老年人,而是“90后”,比例达到63.7%。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我们看过许多有警示作用的反诈新闻,对手机的使用轻车熟路。但正是这种熟悉带来了自信,让我们放松警惕,认为自己绝不会上当,进而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不过,如果你真的受骗了,千万不要过度自责,认为自己蠢。骗子有大把时间进行广撒网和电话轰炸,也懂得如何操纵人的恐惧,利用人的贪念。

你可以做的,是唤醒理智,辨别骗术,及时止损。

除了电信诈骗,《女孩安全指南》还从生活中的不安全、职场陷阱、亲密关系中的危险以及危急时刻如何自救四个方面,提供了29个自我保护措施,全面升级安全意识,避免受伤。

安全无小事,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点击下方视频,填补安全意识盲区↓

29个自救指南↓

希望你永远用不到,但你不能不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